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四种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B、C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及D微滴芯片数字RT-PCR(RT-dPCR)分别对HAV质粒标准品、梯度稀释的HAV疫苗进行灵敏度检测;对相关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A、B、C方法对40份人工污染HAV牡蛎、市售牡蛎及血清标本、HAV疫苗标本进行检测,比较检出率;比较A、D方法对低浓度HAV人工污染牡蛎的回收率。结果A、B方法对质粒标准品均可检测至10拷贝/μL;检测梯度稀释的HAV疫苗,A、B、C方法的斜率、R2值、扩增效率(-3.446~-3.297、0.991~0.998、95.07%~101.051%)均在可接受范围;40份不同来源的标本,A、B、C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0%(20/40)、47.5%(19/40)、55%(2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792);A、D方法对梯度稀释疫苗检测灵敏度无明显差别,对低浓度HAV人工污染牡蛎检测,D方法回收率高于A方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4,P=0.642)。结论A、B、C方法无明显差异,较方便快捷;在检测低浓度HAV污染的食品时,D方法略有优势,但检测成本稍高,选取检测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标签: 肝炎病毒,甲型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微滴芯片数字RT-PCR
  • 作者: 宋洁玉 王松梅 汪萱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 200040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暨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暨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内毒素耐受(ET)的潜在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实验1(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ET相关基因数据集GSE47783,该数据集由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建立脓毒症模型(LPS组)和ET模型(ET组)后进行实验获得;利用IDEP 0.92软件筛选数据集中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并定位DEG主要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针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HAVCR2)进行后续验证研究。②实验2(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模型制备):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LPS刺激制备ET模型(ET组,用10 μg/L的LPS培养24 h后,再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和脓毒症模型(LPS组,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等体积溶媒PBS培养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AVCR2的mRNA及蛋白表达。③实验3(HAVCR2慢病毒载体转染RAW264.7细胞):为进一步明确HAVCR2是否参与ET形成,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中的HAVCR2后,再制备ET模型(HAVCR2--ET组),并设非敲低HAVCR2的对照组(ET组)。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巨噬细胞极化关键基因〔精氨酸酶1(ARG1)、CD20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mRNA表达。结果①实验1:共获得1 013个DEG;与LPS组比较,ET组有521个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这些DEG的功能主要为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炎症反应,主要富集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NOD样受体、Toll样受体(TLR)、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选择ET组第一个表达上调的膜蛋白HAVCR2作为验证研究的目标。②实验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大剂量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HAVCR2 mRNA表达较PBS组明显下调;而ET组HAVC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LPS组(2-ΔΔCT:1.10±0.10比0.60±0.10,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RT-qPCR结果一致。③实验3:与ET组相比,HAVCR2--ET组细胞ARG1和CD206的mRMA表达明显降低〔ARG1 mRNA(2-ΔΔCT):0.50±0.10比1.00±0.10,CD206 mRNA(2-ΔΔCT):0.73±0.10比1.00±0.10〕,下游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 mRNA(2-ΔΔCT):2.20±0.10比1.00±0.10,IL-1β mRNA(2-ΔΔCT):9.00±0.10比1.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OS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VCR2参与脓毒症下游炎性因子的调节,参与ET的形成,有望成为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 内毒素耐受 脓毒症 生物信息学
  • 作者: 余滢滢 王嗣予 涂波 沈颖娟 邱琴 栾俊庆 王福生 孟繁平 施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三○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39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四病区,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四病区,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抗体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影响。方法入组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接受PD-1抗体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29例HBV慢性感染肝癌患者资料,以上患者均同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肿瘤应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开展回顾性研究,了解整体安全性及抗肿瘤治疗效果,HBV的变化情况,HBV变化与PD-1抗体抗肿瘤疗效的相关性,高病毒载量患者治疗情况,以及HBV再激活的安全性问题。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抗肿瘤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良好,客观缓解率达到27.6%,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随访12周,患者HBV DNA和HBsAg定量出现下降(P < 0.05);与疾病进展的患者,疾病稳定和部分应答的患者HBV DNA和HBsAg定量下降更明显(P < 0.05)。5例HBV DNA≥104 IU/ml的患者治疗肿瘤应答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未出现HBV再激活和相关肝损伤。结论接受联合治疗的HBV相关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PD-1治疗对HBV有一定的影响,肿瘤应答患者相比于无应答患者,有更好的抗病毒治疗疗效。高病毒载量患者治疗安全性可控,无HBV再激活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性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 mIU/mL,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2例抗-HBs<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性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性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康复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者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康复 乙型肝炎再激活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进行定量检测的作用。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已得到确诊。对全部患者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进行定量检测,获取对患者的检测结果,然后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对比,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进行定量检测的效果十分理想,不仅可以将其用于对患者的诊断工作,还可以为开展对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定量检测 检测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及其产生的蛋白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结局,导致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在急性乙型病毒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中,宿主通过固有免疫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免疫可以清除病毒。而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宿主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受到HBV及其产生蛋白的持续抑制,不利于清除病毒。本文就急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近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临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 简介:摘要自首次报道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迅速在全球传播。2019-nCoV感染可引起严重肺炎,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2019-nCoV刺突蛋白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构已获得解析,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通过人外周血单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及其他抗体筛选技术,已获得多种针对2019-nCoV的中和抗体抗体药物的开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文简要综述抗2019-nCoV抗体类药物的研究开发。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中和 受体结合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核酸检测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对实验室和技术人员要求高、操作繁琐以及存在“漏检”可能等,应联合特异性抗体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人群实现大规模批量筛查,且抗体的检测可降低医务人员在呼吸道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和性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epatitis B virus pregenomic RNA,HBV pgRNA)水平,分析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高灵敏HBV DNA检测均为阴性的70例初治CHB患者。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HBV pgRNA等水平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HBV pgRNA和HBeAg及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HBV pgRNA阳性25例;HBeAg阴性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HBV pgRNA阳性33例。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年龄[(36±9)岁比(45±12)岁]、HBV pgRNA低于检出下限比例[0比26.67%(12/45)]、血清HBV pgRNA水平[(3.22±1.08) lg拷贝/mL比(2.38±0.98) lg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2,P=0.002; χ2=5.331,P<0.01;t=9.370,P=0.003)。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性别比、HBsAg[(2.92±0.88) lg IU/mL比(2.62±0.87) lg IU/mL]、丙氨酸转氨酶[(24.46±11.63) U/L比(22.49±12.17)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23.67±8.49) U/L比(24.65±6.77) U/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HBV pgRNA与HBsAg无显著相关性(r=0.146,P=0.275),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1)。血清HBV pgRNA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最高达6.13 lg拷贝/mL。结论即使在高灵敏HBV DNA阴性的情况下,CHB患者的HBV pgRNA检出率仍较高,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负担。大多数垂直感染的儿童均无明显症状,但处于罹患慢性病毒肝炎,并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高风险中。在过去的20~30年中,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肝炎的诊治取得长足进展。然而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对其诊断及抗病毒治疗仍需仔细判断及评估。现围绕儿童病毒肝炎的诊治中的难点总结其进展。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儿童 诊断 治疗
  • 作者: 孙芳芳 程澄 陆慧慧 曾湛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巨细胞病毒肝炎受广大儿科医生关注,尤其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或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往常被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全面科学认识巨细胞病毒肝炎,需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患儿的年龄、免疫状态和其他潜在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对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进行规范治疗,更需要避免抗病毒药物的滥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肝炎 儿童 抗病毒治疗 更昔洛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