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的相关治疗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2018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末节断指病患当中,根据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60例进行研究。所选取的病患都是在经过了正常指动脉吻合处理多次失败之后,再选择进行静脉动脉化处理,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以及平均分组的原则,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患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结果在完成手术治疗6个月之后对两组病患进行随访观察发现,观察组病患断指成活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病患断指成活的概率;观察组病患再植断指的感觉以及活动程度要优于对照组病患再植断指的感觉以及活动程度;在对治疗满意程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对比上,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比较低(P<0.05)。结论对于末节断指病患采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断指成活的概率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在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7月应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移植修复同时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患者11例12指,缺损面积0.5cm×2.0cm~2.0cm×4.5cm,术中行静脉动脉化皮瓣10指,静脉于动脉化皮瓣2指。结果除1例合并真菌感染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所有患者获得2~2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皮质接近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指,良7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为75%,皮瓣感觉部分恢复。结论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是修复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有效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出现血供障碍时改用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9年5月,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供障碍30例,将皮瓣内主干静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改成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6.2 cm×4.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远期随访皮瓣质地、色泽、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相近,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液循环欠佳后,将皮瓣内携带的1条主干静脉与拇指末节创面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皮瓣能够顺利成活,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另一道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结扎静脉干方法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指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共12例13指的临床资料,对皮瓣的成活、质地、外观及修复手指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通过门诊随访7例,微信随访5例。结果12例静脉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成活皮瓣不臃肿,质地、色泽与患指局部正常皮肤接近,患指的伸、屈活动没有障碍,患者对患指的外观及功能等总体感觉比较满意,根据手指总活动度(TAM)标准评定:结果属优8例,良4例,中1例。结论通过结扎静脉干方式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手术,操作简便,修复临床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修复创面的一种选择,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与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将每只白兔的1侧后肢作为观察组,另1侧后肢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对照组给予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同时临床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治疗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软组织缺损10例,观察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临床应用10例中,8例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完全存活,2例出现表皮坏死,经脱痂后治愈。结论逆静脉供血或顺静脉供血均能够为皮瓣提供足够的营养,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供血与回流比例,如回流不能增加,适当减少供血也可以提高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再植改良血管吻合技术对降低血运、恢复延迟现象的发生率和缩短血运恢复时间的效果。方法改良组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10例14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远端的2条静脉中直径较粗的1条吻合;对照组为2016年12月-2017年9月20例21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断指远端直径较细的静脉吻合。计算2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和血运恢复时间,并作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分别为35.7%和71.4%,血运恢复时间为(23.8±21.1)min和(58.5±3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手术可降低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缩短血运恢复时间。
简介:本院自1998年至2000年,应用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前臂长段神经血管缺损7例,均获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在大鼠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动物模型,研究大鼠术后早期肝脏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9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肝切除组+门静脉动脉化组、单纯肝切除组及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每组30只.观察术前及术后5min吲哚靛青绿15min储留率(indocyaninegreenretentionrateat15rain,ICGR15)、术后5min及2h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bloodketonebodyratio,AKBR)及肝组织能荷(energycharge,EC)的变化情况.结果肝部分切除或单纯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ICGR15明显升高(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大鼠肝脏吲哚靛青绿15min储留率显著低于肝部分切除大鼠(P<0.01).肝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后,大鼠术后ICGR15明显低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AKBR及EC明显降低(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大鼠术后2h开始出现回升,而肝部分切除大鼠仍持续下降.肝部分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组AKBR及EC术后均明显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结论肝部分切除或门静脉阻断的手术操作均明显降低肝脏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有效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残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超声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IMT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与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