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入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正中入路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入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简介:背景: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利于增强局部核心肌群,但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更有利于下背痛康复尚待研究。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无监测比较,对健康人训练前、后多裂肌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监测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监测组在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下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在无监测下进行相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两组训练前和训练4,8周后双侧多裂肌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入组前多裂肌厚度收缩比和肌电平均振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训练,监测组和对照组双侧多裂肌厚度收缩比、肌电平均振幅均明显增大,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监测组增大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果证实,应用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健康人双侧多裂肌厚度收缩比、增大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效果优于无监测训练,为下背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监测训练提供基础依据。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简介:背景: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系统均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且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但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还不明确。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41例(椎旁肌组),经皮椎弓根螺钉31例(经皮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测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复位后再丢失高度值,评估术后1周及6个月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椎旁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椎体复位后再丢失高度值显著低于经皮组(P〈0.05),而经皮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后凸Cobb角矫正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椎旁肌组(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6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相对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更多的X线辐射,椎体复位效果和椎体高度维持也稍逊,同时手术操作要求相对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X2=10.530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比较经三角肌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2015-01-2017-01间收治的50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将经三角肌入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25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角肌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当。但经三角肌入路切口小、手术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脊神经与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浸润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证实的60例单侧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病程长短分为A、B、C三组,测量病变层面总多裂肌横截面积(totalcross-sectionalarea,TCSA)、无脂肪多裂肌横截面积(fat-freeCSA,FCSA)、多裂肌至椎弓板的垂直距离(distanceofthemultifidusmuscletothelamina,MLD),并计算FCSA/TCSA、MLD比(患侧MLD/健侧MLD)、FCSA/TCSA比[(患侧FCSA/TCSA)/(健侧FCSA/TCSA)]。ROC曲线用于计算诊断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结果】三组组内MLD患侧大于健侧(P〈0.01),C组FCSA/TCSA患侧小于健侧(P〈0.05)。三组之间FCSA/TCSA比和MLD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0.34,P〈0.05)。ROC曲线上MLD的诊断阈值是6.74m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60.0%,AUC为0.682(P〈0.05)。【结论】MRI新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脊神经压迫、多裂肌萎缩及脂肪浸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多发性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6.9±3.15min,对照组44.3±4.55min;观察组切口瘢痕评分为4.65±1.32分,对照组为6.70±0.75分;观察组患者满意评分为4.63±1.22分,对照组为1.56±0.4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减少并发症现象的出现,促进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60例患者中30例采取Henry入路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30例采取经肱桡肌入路手术治疗,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桡骨远端形态的恢复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掌倾角为(10.95±1.82)°,对照组患者的掌倾角为(11.58±2.14)°,两组患者掌倾角对比无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结论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较高,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牙槽突裂植骨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牙槽突裂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后的疗效,总结SuperPATH入路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入路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后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对比检测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研究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在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嵌顿疝分为两组,对照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低、平均住院日短,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中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