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微偏腺癌的病理形态学,为以后治疗该病提供科学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治的宫颈微偏腺癌36例病人,对病人所有的病理形态学等医学文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黏液样、宫颈肥大质硬及水样排液等症状。病理形态学特征有腺体浸润深部血管、神经组织及浸润宫颈深部肌层大量黏液腺体等。病理确认结果是15例确诊是宫颈微偏腺癌,13例疑是宫颈微偏腺癌,2例是宫颈腺增生,3例是宫颈上皮内瘤变,3例没有发生恶性病变。结论早期宫颈微偏腺癌没有明显的现象,如果发生阴道流水时,宫颈质地会变硬;若检查确认是宫颈微偏腺癌患者,应该立刻进行宫颈活检术,及时的诊断治疗,促进患者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A)伴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MDA 6例伴卵巢转移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HER2表达状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年龄33~71岁,中位年龄51岁,首发症状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宫颈病灶镜下示分化良好管状、分支状腺体在间质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p1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以及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Ⅸ)阳性(5/5),黏液蛋白6(MUC6)多数阳性(4/5),CK20多数阴性(4/5)。5例MDA HER2免疫表型示:2例阴性,2例1+,1例2+,但染色2+者FISH检测示HER2无扩增。卵巢转移灶镜下示囊性/囊实性改变,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形态温和,类似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形态,免疫表型CK7、MUC6阳性(5/5),CAⅨ阳性(4/4), p16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CK20多为阴性(4/5)。结论MDA是一种分化极好且罕见的非HPV相关性腺癌,辅以相应免疫标记可有助于诊断;MDA转移至卵巢,形态良善,须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鉴别。部分MDA显示HER2蛋白表达,是否具有靶向治疗价值,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通过14例宫颈微偏离腺癌(MDA)临床病理学分析,进一步探讨MDA的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14例宫颈MDA病理活检和/或全子宫切除标本进行巨检、光镜观察,其中9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CEA、p16、p53、Ki-67、CA125、ER、PR、HPV16/18等免疫表型。结果14例患者平均年龄48.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宫颈水样溢液,伴或不伴接触性出血,体征多数为宫颈肥大、增粗变硬和/或宫颈糜烂。术前病理活检确诊为8例,术后随访3-6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6个月和7个月死亡,3例转移,4例健在,余4例失访。结论宫颈MDA的早期确诊率极低,应高度警惕宫颈水样溢液和/或宫颈肥大、增粗变硬者,应尽量深取组织(〉5mm),必要时施行高频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CEA、p53(+)及CA125、ER(-)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微乳头状浸润结构的宫颈腺癌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伴有微乳头状浸润结构的宫颈腺癌5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RNAscope检测、荧光原位杂交及二代测序检测并电话随访。结果5例患者年龄48~53岁,平均50.6岁。镜下无纤维血管轴心的肿瘤细胞簇,成桑葚样或假腺腔样排列,被貌似血管腔的透明空隙包围,肿瘤细胞簇内及周围间质中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脉管内癌栓(5/5)和淋巴结转移(4/5)。MUC1以及E-cadherin呈反向表达。RNAscope检测:3例E7RNA均为阳性。分子检测:4例可见PIK3CA突变,3例可见TERT启动子,2例可见NF1突变。随访:2例死亡,3例存活病例中1例复发正接受放疗。结论伴有微乳头状浸润结构的宫颈腺癌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腺癌,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形态学上与其他器官相似,需要引起重视。PIK3CA突变或可成为针对此亚型肿瘤的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 目的:利用 经阴道超声对 宫颈腺癌进行检查,并对 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 选择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 120例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的 宫颈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其超声图像展开回顾性分析和评价。 结果:120例患者中, 超声图像特征中表现为宫颈前后径增大共 44例 ;宫颈不规则回声或非均质回声共 76例 。伴宫旁浸润 4例,肿块较大 10例,误诊为宫颈肌瘤 4例。 结论:宫颈腺癌患者利用 经阴道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 声像图特征主要为 宫颈低回声肿块和 宫颈内膜的不 连续性, 是临床 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乳头、筛状结构及收缩裂隙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宫颈腺癌Silva分型及预后的关系,验证Silva分型在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宫颈腺癌根治标本并进行随访,评估随访病例的Silva分型,同时观察记录微乳头、筛状结构和收缩裂隙等形态学特征,统计不同形态学特征与Silva分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120例HPV相关性宫颈腺癌的发病年龄为26~73岁,平均年龄(48.0±9.1)岁。Silva A型占9.2%(11/120),Silva B型占18.3%(22/120),Silva C型占72.5%(87/120)。31例(25.8%,31/120)出现微乳头形态,其中6例是Silva B型,25例是Silva C型。64例出现筛状形态,其中Silva A型3例,Silva B型17例,Silva C型44例。34例出现收缩裂隙,均为Silva C型病例。3种形态学特征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微乳头形态与宫颈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相关(P<0.05),而收缩裂隙、筛状结构、Silva分型与宫颈腺癌的OS及DFS均无相关性。结论收缩裂隙和微乳头形态均可作为Silva C型的补充指标,Silva分型对于手术方式的指导价值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关于DFS、OS的预后指导作用仍需更多探索。
简介:摘要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学分类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宫颈管型70例、微小偏离型11例、肠型2例、绒毛管状腺癌5例;I期38例(Ibl期24例、Ib2期14例),Ⅱ期32例(IIa期10例、IIb期22例),Ⅲ期1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仅为28%(10/36)。10例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其中7例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确诊5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2例经诊断性锥切确诊1例为Ib1期宫颈管型腺癌,1例为Ib1期微小偏离型腺癌;1例I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经宫腔镜下大块组织切除活检确诊。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尤其是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宫颈管搔刮术、诊断性锥切及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其诊断。治疗方式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宫颈胃型腺性病变是一种以表达胃型黏液为特点,形态学上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谱系病变,包括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和癌。该文从病理形态学、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对该谱系病变分析总结,以期对该谱系病变有更深度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肿瘤,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ADC)约占宫颈癌25% [1],由于缺乏特定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相关研究,ADC的诊断比宫颈鳞癌困难很多,其预后也比宫颈鳞癌患者差。ADC患者术前血清CA-125、CEA、CA19-9等较正常患者升高,对ADC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帮助,其分别在截断值为35 U/ml、5 ng/ml、39 U/ml时提示肿瘤的发生,CA-125和CEA与ADC患者的预后有重要联系,但尚缺乏CA19-9与预后的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相关研究的细致调研,探讨ADC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诊断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