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方法:本次调查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1月5 日-2020年5月12日,以滨州某医院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HFpEF患者100例(有效患者数),通过让其填写调查问卷初步分析其自我管理现状。结果:HFpEF患者男女比例不均衡,且女性患者居多,且年龄不同患病记录也不同,从患者年龄构成比例来看,老年人比较多,且多合并多种并发症。从其达标率来看,比例为36.60%,其中有5项达标的仅为6例,占调查总数的6%。从达标总人数来看,药物管理这一项的人最多,占59%,饮食管理这一项为58%,其他达标人数比较少。结论:HFpEF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尤为重要,能够显著提升预后效果,也能引导其健康生活,使之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提升其安全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收缩压(SBP)的变异性(BPV)对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88例射血分数保留型HF患者,建立基线和3年随访的数据库。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的SBP变异系数(SBP-CV),根据SBP-CV的三分位数(<10.3,10.3~12.4,>12.4)将患者分为3组,包括轻度(SBP-CV<10.3)、中度(SBP-CV为10.3~12.4)和重度(SBP-CV>12.4)BPV组。比较三组患者随访的MACCE风险,分析患者MACCE发生风险和BPV的相关性,并评估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188例BPV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BPV患者分别有74例(39.4%)、62例(33.0%)和52例(27.6%)。三组的年龄、吸烟、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和B型利钠肽等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平均随访(35.3±4.3)个月,失访18例(9.6%),共有76例MACCE,轻度、中度和重度BPV组分别有20例(10.6%)、24例(12.8%)和32例(17.0%)。中度和重度BPV组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BPV组(HR=3.729,95%CI:1.507~6.387,P<0.001),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791,95%CI:1.230~3.04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HR=2.207,95%CI:1.339~4.181)、心房颤动(HR=2.115,95%CI:1.114~3.079)、B型利钠肽(HR=1.407,95%CI:1.332~3.096)、睡眠呼吸暂停(HR=2.135,95%CI:1.462~4.971)和中重度BPV(HR=2.769,95%CI:1.318~5.737)是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合并BPV的射血分数保留的HF患者发生MACCE的风险高,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BPV升高是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心功能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每搏心输出量(SV)]和心室重构指标[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00%,99/100)高于对照组(91.00%,9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LVEF、SV、LVFS均升高,LVDD、LVPWT、IVSS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t=6.66、4.91、4.36、4.13、5.42、5.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延缓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CA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后发生早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DCAD患者。术前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心肌梗死(PMI)分为PMI组和无PMI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发生的相关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20例行CE+CABG的DCAD患者。PMI组32例(27%),年龄(62±8)岁,男性27例(84%),其中24例(75%)为下壁PMI。无PMI组88例(73%),年龄(62±8)岁,男性70例(80%)。PMI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无PMI组[55%(49%,64%)比62%(55%,67%),P=0.01],围术期肌钙蛋白I、主动脉球囊反搏泵使用率、住院时间高于无PMI组。调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存在负相关性(OR=0.93,95%CI:0.89~0.98,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60%是预测PMI发生的界值(AUC=0.67,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69%,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0.52,95%CI:-1.13~-0.60,P<0.001)、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OR=-0.20,95%CI:-0.15~-0.01,P=0.02)、糖尿病史(OR=-0.28,95%CI:-8.25~-1.85,P=0.002)与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DCAD患者CE术后发生PMI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并影响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
简介:摘要EMPEROR-Preserved研究是一项关于恩格列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成人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影响的临床试验,是迄今首个针对HFpEF获得成功的临床试验。本文将针对该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结果及意义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联体背景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中老年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和天津河西医院诊区急性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低(HFrEF,LVEF< 40%)组70例(38.9%)、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LVEF 40%~49%)组50例(27.8%)和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50%)组60例(33.3%),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差异。结果1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HFrEF组与HFmEF组、HFpEF组与HFmEF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心衰再入院分析,HFrEF组47.1%(33例)较HFmEF组48.3%(29例)高、HFpEF组24.0%(12例)较HFmEF组高(HR分别为2.307、2.368,95%CI:0.187~4.480、1.207~4.644,均P<0.05);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HFrEF组57.1%(40例)较HFmEF组34.0%(17例)高(HR=2.053,95%CI:0.187~4.408,P<0.05)。多因素分析,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FmEF组与HFpE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77,95%CI:0.241~0.941,P<0.05);肺心病(P<0.05)、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P<0.01)、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Ⅳ级(P<0.0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肺心病是心衰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医联体背景下中老年住院HFmEF患者临床特征倾向于与HFrEF一致,但其缺血性心脏病特征更显著,HFmEF组患者1年心衰再入院风险低于HFpEF及HFrEF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3组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方面是否优于药物治疗。方法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对比导管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HFrE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比较两者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 166例患者。相比于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提高了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8.1%比18.2%,OR=17.48,95%CI:6.79~45.02,P=0.000)、射血分数(MD=6.59%, 95%CI:2.49%~10.69%,P=0.002)、6 min步行试验距离(MD=24.18 m, 95%CI:5.67~42.69 m,P=0.001)、生活质量(MD=-8.03, 95%CI:-14.33~-1.72,P=0.01)和氧消耗量(MD=3.17 ml·kg-1·min-1,95%CI:1.05~5.28 ml·kg-1·min-1,P=0.003),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8.7%比17.5%,OR=0.45,95%CI:0.30~0.67,P=0.000)和更低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20.8%比35.8%,OR=0.44,95%CI:0.30~0.63,P=0.000)。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43.3%比39.5%,OR=1.29,95%CI:0.76~2.19,P=0.34)。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HFrEF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达到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标准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E)的发生情况,探讨在此类人群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173例,其中18例患者因符合SCD二级预防被排除,最终纳入155例患者,中位年龄66.7岁,年龄范围18~85岁,男108例(108/155,69.7%),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2~55个月)。根据基线及末次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未改善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末次随访LVEF≤40%或ΔLVEF<10%)及LVEF改善的HFimpEF组(末次随访LVEF>40%,且ΔLVEF≥10%),其中HFimpEF组根据末次随访LVEF是否≥50%分为LVEF完全改善组(末次随访LVEF≥50%)和LVEF部分改善组(末次随访,40%<LVEF<50%),分别比较其基线特征及术后VAE的发生情况,VAE定义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或恰当放电治疗或药物复律治疗。结果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HFimpEF组95例,HFrEF组60例;两组患者VAE的发生率分别为5.3%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FimpEF组中64例患者LVEF部分改善,其中4例(4/64,6.3%)记录到VAE;31例LVEF完全改善患者中仅1例(1/31,3.2%)记录到VAE,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对3.2%,P=0.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女性、不符合SCD 1.5级预防适应证、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达到HFimpEF的独立预测因素。随访时未达到HFimpEF标准及CRT植入前的心衰病程是VA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HFimpEF者,其VA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HFrEF者。LVEF部分改善组与LVEF完全改善组的V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40例/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增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房内径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