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血液、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的HCMV-DNA,评估三者在不同年龄组内辅助诊断HCMV感染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新生儿组(<28d,n=49)和28d-5个月组(n=131),分别收集血液、尿液及母乳,分别检测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血液、尿液及母乳HCM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8%、20.4%和83.7%,28d-5个月组三者检出率分别为64.9%、87.8%和74.0%,28d-5个月组尿液检出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1),而母乳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新生儿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尿液及母乳中HCMV-DNA检出率不同,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送检标本对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眼部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CMV感染患儿438例87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4例,女性184例;年龄3 d~11个月;出生孕周28~42周;出生体重1 120~8 900 g。足月、早产儿分别为384、54例。内科会诊后行眼底检查385例770只眼;早产儿常规眼底筛查53例106只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颗粒型、暴发型。合并有中-重度症状的CMV相关疾病者给予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眼底血管炎严重者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随访时间4~28个月,观察患儿眼部病变特征、全身合并疾病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眼底正常258例516只眼(58.9%,258/438);CMVR 180例291只眼(41.1%,180/438),其中双眼、单眼分别为111 (61.7%,111/180)、69 (38.3%,69/180)例。CMVR 291只眼中,颗粒型281只眼(96.6%,281/291),眼底表现为黄白色点片状混浊病灶和(或)视网膜片状出血;暴发型10只眼(3.4%,10/291),眼底呈典型"奶酪番茄酱样"及血管白鞘样改变。180例CMVR患儿中,给予全身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72例118只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5例10只眼,均为暴发型CMVR。末次随访时,眼底病变显著消退61例100只眼;存在陈旧性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不均11例18只眼。未治疗108例。结论婴儿CMV感染眼底表现最常见为颗粒型CMVR;暴发型CMVR病情较重,及时抗病毒治疗后病变可显著消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与危害性。方法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受检新生儿CMVIgM阳性率CMVIgG阳性率16%IgM抗体阳性率3.5%。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脾肿大、黄疸、出血点、紫癜、脉络膜视网膜炎、胎儿生长迟缓、小头畸形等。其中以出血点、肝脾肿大和黄疸为最常见。结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高。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是造成先天性缺陷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期通过监测准确的预测远期后果,及时的随访,早期干预治疗,减轻后遗症,改善预后继而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应认真隔离病人,对其排毒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乳汁中检测出巨细胞病毒的产妇应停止哺乳,改用人工喂养为宜。由于新生儿尿液中可能有CMV,故应使用一次性尿布或用过的尿布做消毒处理。妊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应权衡药物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险之后,方可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巨细胞病毒感染共3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0至6月患儿人院后常规检测CMV-IgG.IgM,结果均为阳性作尿液病毒学检查,同时检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脑干听力诱发电位,脑MRI,视网膜检查,诊断明确后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抗感染,营养心肌(肌酸磷酸钠),护肝(还原谷胱甘肽)治疗。结果36例患儿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脏器损伤恢复,视力,听力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多在婴儿时期发病。免疫抑制个体可出现明显症状,患儿可同时出现肺炎,肝炎,心肌损伤等,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及积极治疗,可有效避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住的240例6个月以下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婴儿常规进行CMV抗体IgM检测。结果(1)CMV-IgM检测阳性者35例(2)35例CMV-IgM检测阳性者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2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鞘膜积液1例,唇腭裂1例。(3)有神经系统损坏和/或转氨酶升高大于2倍和/或咳嗽时间超过1周的予更昔洛韦治疗。结论(1)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引起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病变,与部分先天畸形可能并存。(2)予更昔洛韦治疗预后良好、安全。
简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巨细胞病毒疾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是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疾病的主要类型,如未能及时检出和救治则病死率极高,为探讨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人巨细胞病毒的方法学,指导临床治疗,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病的检测,并与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测进行了对比,45例中38例患者进行了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骨髓移植,5例外周血与骨髓共移植,移植前,对供/受者均进行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查;移植后,受者采用本方法进行抗原检查,结果表明,有25例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移植后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时间为18个月),根据巨细胞病毒检测结果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预后较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明显差异。预防组巨细胞病毒相关的死亡率为1/29,未预防组为12/16,提示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可更早期、快速的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涉及问题相对复杂,如何判别感染的类型和损伤程度、确定治疗指征及治疗方案亟待进行规范。本共识针对新生儿CMV感染重点关注人群、临床诊断评估、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指征、治疗方案及带病毒母乳的处理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共识方案,以期规范新生儿(含极低出生体重儿)CM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核心信息包括:需重点关注CMV感染高危儿并进行早期识别和评估;正确选择合适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前需进行严格的治疗指征评估;提倡母乳喂养,进行适当母乳处理以降低母乳喂养感染CMV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过手术或者胆道造影等证实为胆道闭锁的患儿进行血清学的CMV-IgM以及CMV-IgG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此15例患儿的肝脏活检标本以及9例尸检婴儿的肝脏组织进行CMVDNA检测,检测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结果1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应用ELISA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仅CMV-IgG阳性3例(20%),CMV-IgG及CMV-IgM均阳性者7例(46.7%);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肝脏活检组织进行检测,CMVDNA阳性病例6例(40%),其中CMV-IgM(ELISA法)与CMVDNA(RT-PCR法)均阳性4例,均阴性6例。在9例同期尸检婴儿肝脏组织中,1例CMVDNA阳性,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胆道闭锁患儿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