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R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前列腺图像质量,以选择最优化的前列腺MR弥散成像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10月前列腺MRI检查的60例患者,均行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根据Likert评分分别对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图像的清晰度、图像失真和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另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术人员分别手动勾画60例患者的前列腺轮廓,并计算出该区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图像清晰度、失真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OOMit DWI序列的清晰度最好,失真最小,伪影最少。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SNR (b=50)、SNR (b=1400)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序列的CNR (b=5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OOMit DWI序列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作为前列腺MRI弥散成像的首选序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通过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微小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本实验共纳入40例实验对象,均为我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实验开展时间2020.04月至2020.04月。所有实验对象均分别接受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简称SS-EPI DWI)与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简称rFOV DWI)检查,对比两种不同检查后的效果。结果:,rFOV DWI与SS-EPI DWI分布检查乳腺癌癌腺体病灶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对比度、解剖结构、伪影以及图像质量评分,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采用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乳腺癌疾病,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准确检出微小病灶,降低漏诊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轴位和薄层矢状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联合应用能否改善急性脑干梗死(acute brainstem infarction, ABI)的检测能力。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ABI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常规轴位及薄层矢状位DWI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在出院前再次进行DWI复查证实。记录仅常规轴位和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检测不同部位脑干梗死的阳性病例数及阴性病例数。结果共纳入65例ABI患者。仅常规轴位DWI阳性51例(78.5%),阴性14例(21.5%);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阳性60例(92.3%),阴性5例(7.7%)。其中,8例延髓梗死仅常规轴位DWI阳性4例(50.0%),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阳性6例(75.0%);50例脑桥梗死仅常规轴位DWI阳性44例(88.0%),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阳性48例(96.0%);4例中脑梗死仅常规轴位DWI阳性1例(25.0%),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阳性3例(75.0%);3例脑桥+中脑梗死仅常规轴位DWI阳性2例(66.7%),常规轴位+薄层矢状位DWI阳性3例(100.0%)。轴位联合薄层矢状位DWI对AB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常规轴位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对78.5%;χ2=4.993,P=0.026)。结论联合应用常规轴位和薄层矢状位DWI能提高ABI的检出率。对于轴位DWI未发现病灶或诊断不明确的ABI患者,应加用薄层矢状位DWI。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分期采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的48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检查时间均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全部病患在手术前均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检查、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手术过程中采集病理标本,将手术前检查分期情况与手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效果。比较不同临床分期肿瘤病患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以及表观扩散系数;比较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病患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比较常规核磁共振同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率。结果:肿瘤组织不同分期在数率常数值、容量转移参数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新型基于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后循环评分以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并接受EVT的急性BAO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性登记研究。提出的新型DWI后循环评分根据4个部位(脑桥、中脑、丘脑和小脑)的急性梗死特征进行计分,正常为0分,满分为16分。无效再通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但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首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该评分是否为无效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然后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明确该评分的预测表现力,最后按照年龄、治疗时间窗、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分层和交互分析,探索该评分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亚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纳入本研究分析的109例患者中,共有48例(44.0%)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WI后循环评分与无效再通呈独立正相关(校正OR=1.31,95%CI 1.07~1.62,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评分预测无效再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5~0.83),最佳界值为≥3分(敏感度0.75,特异度0.66,准确率0.70);分层和交互分析并没发现该评分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在上述不同亚组人群中存在差异(交互作用P>0.10)。结论这种新型DWI后循环评分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风险的有效可靠指标。然而,本研究结果需要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和不同种族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182例,均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和WB-DWI检查。以骨髓穿刺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WB-DWI单独与联合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对比不同骨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WB-DW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82例乳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中,骨髓穿刺确诊骨转移52例,其中单发骨转移11例,多发骨转移41例;肋骨33例,脊椎20例,胸/锁骨37例,骨盆11例。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出骨转移51例,非骨转移40例;采用WB-DWI诊断出骨转移50例,非骨转移41例;采用二者联合诊断出骨转移59例,非骨转移32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的灵敏度(96.15%,50/52)高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单独诊断(80.77%,42/52)及WB-DWI单独诊断(82.69%,43/52),P<0.05。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的漏诊率(3.85%,2/52)低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单独诊断(19.23%,10/52)及WB-DWI单独诊断(17.31%,9/52),P<0.05。肋骨、脊椎、胸/锁骨、骨盆转移病灶的ADC值低于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且骨转移病灶ADC值较低,可为临床诊断鉴别骨转移提供丰富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创伤性脑损伤患者51例,颅脑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将其设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行磁共振SWI、DWI及常规序列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组受试者脑部不同部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统计磁共振SWI、DW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病灶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额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处、内囊后肢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额叶曲线下面积(AUC)=0.829、P<0.05,半卵圆中心AUC=0.942、P<0.05,胼胝体膝部AUC=0.925、P<0.05,胼胝体压处AUC=0.880、P<0.05,内囊后肢AUC=0.743、P<0.05。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序列的水肿灶检出数(56、106个)多于SWI序列(22个),SWI序列的出血灶检出数(287个)多于常规序列(31个)、DWI序列(43个)。结论磁共振SWI、DWI均可为创伤性脑损伤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磁共振SWI可有效检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出血灶,DWI可有效检出患者水肿灶。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光学系统不但在静态下成像质量良好,而且在动态下能够正常工作稳像光学仪器的设计己然成为了光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图像稳定的理论基础、稳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各类稳像技术基本原理及特性,同时论述了光学制导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导弹光学寻的器稳像新技术和发射导弹时导弹睫准系统的稳像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χ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χ2=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识别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54918,其中包含对照40例、无症状感染12例、脓毒症39例、脓毒症随访14例,共105例芯片数据。采用R软件筛选出脓毒症差异表达基因(DEG),用分布式访问视图集成数据库(DAVID)、检索交互基因的搜索工具(STRING)和可视化软件Cytoscape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及关键基因分析,筛选出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结果通过WGCNA并结合DEG表达分析得到46个候选基因,对这46个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市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富集分析得到基因功能和参与的信号通路。进一步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PPI网络可视化软件Cytoscape选出5个关键基因,包括肥大细胞表达膜蛋白1基因(MCEMP1)、S100钙结合蛋白A12基因(S100A12)、脂肪因子抵抗素基因(RETN)、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基因(CLEC4D)、过氧化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基因(PPARG),对这5个基因分别进行表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脓毒症患者中上述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显著性上调。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WGCNA方法筛选出有关脓毒症的5个关键基因,可能成为潜在的脓毒症诊疗相关候选靶点。
简介:摘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反映水分子扩散特性、检测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的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模型、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目前已用于软组织肿瘤临床评估。本文就上述四种技术类型做简要介绍,并就其在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组织学分级预测、浸润评估、术后复发监测以及放化疗疗效评价或预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