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巴林特小组模式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该院89例肿瘤内科在职注册护士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症状自评表SCL-90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同期另选91例普通内科护士作为对照组,记录结果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采用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观察并进行干预前后护士专业生活质量、共情和一般健康状况测评。结果观察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模;其中肿瘤护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明显高于常模。干预后观察组同情心满意度、护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及换位思考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护士健康状况均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巴林特小组能够提高内科护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及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同情心满意程度,同时帮助内科护士释放情绪、缓解和应对压力,但对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压力方面不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门诊护士予以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后,其职业倦怠情况的受到的影响。 方法 : 纳入时间为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选取我院门诊护士 60 名,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30 例。对参照组门诊护士予以一般心理干预,对实验组门诊护士予以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计算 2 组门诊护士的情感衰竭评分、去个性化评分、个人成就感评分以及 MBI 总分。 结果: 实验组门诊护士的情感衰竭评分、去个性化评分、个人成就感评分以及 MBI 总分相比于参照组较优,组间差异性明显( p < 0.05 )。 结 论 : 对门诊护士予以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可使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得到明显缓解。
简介:摘要目前心理健康的定义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从心理现象的自身规律来分析,心理健康可以定义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护士被人们贯以天使的称谓,可见护士要承受比从事其他专业的人群高出很多的压力和委屈。而当代患者对自己的生存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目前护士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表明在各种职业中护士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些强迫、抑郁、躯体化症状,如做事必须反复检查,遗忘率高,感到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伴头疼、腰疼、肌肉酸疼等。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提出了身心衰竭综合症的概念,提出因心理能量的长期奉献,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症,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我国也有调查显示,职业性应激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此外,职业心态偏差,人格异常,身心疾病等并不鲜见。显然,这与全新护理模式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本文就引起护士不良心理的原因具体分析并提出对策。
简介:摘要从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了护士提供护理服务的需要。护理人员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同时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护理岗位缺少人才的原因之一。由于护士工作繁重,急、危、重的工作性质使大部分护理工作者有焦虑情绪,且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程度普遍偏低,明显低于国家平均心理健康水平。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实习护士的实习过程,从实习期间的心理状态起伏,对护士行业的深入认识,与带教老师、护士长及患者的交流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实习护士实习的心路历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调查方法: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二维码,由其在20分钟内独自填写。本研究共发放调查表202份,共回收有效调查表2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 ± 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临床某医院的CD RISC得分均值为65.58分,高于国内常模心理弹性调查[3]结果65.4分,调查结果高于50分的理论中间值,高于国内调查分数。结论:此次进行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某医院护士的弹性状况调查得分高于国内普通护士心理弹性状况调查得分。表示护士有心理弹性水平较高,能够很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针对个别心理弹性得分低的护士,管理者可根据护士实际情况帮助护士减压,减少护士工作量和不必要的考试,以减少护士压力。
简介:(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内科主管护师河北邯郸056001)摘要心理护理是护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护理越来越被护理界所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病人做好心理护理,让病人有一种亲如一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