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13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心血管危险性分组。其中52例低危患者纳入A组,58例中危患者纳入B组,25例高危患者纳入C组。分别给予分层治疗方案,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A、B、C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级进行相应的分层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10月住院高血压患者68例,仔细询问病史并体检,对危险性进行分层,并给予相应的治疗。6个月后复诊,与治疗前进行比对,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高危、中危以及低危患者数分别为40例(58.8%)、21例(30.9%)以及7例(10.3%);经规则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明显降低,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由58.8%下降为14.7%(P<0.01),低危百分比由10.3%上升为20.6%(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可以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有利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患者病情存在的心血管危险程度进行分层,分析心血管危害程度分层最终对患者治疗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了入院医治的160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依据对他们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危险性比例。结果在160个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里面,治疗前很高危组15例(9.4%)、高危组中有64例(40.0%)、中危组有69例(43.1%)、而剩下的患者组成低危组,共有12例患者(7.5%)。在治疗完成以后划分成为很高危组患者有6例(3.8%),高危组的患者有16例(10.0%)、而中危组中的患者组成则增加至100名,比例为62.5%、低危组患者上升至38名,比例为23.7%,在所有患者的治疗前后,高危组患者所占总体比例大幅度降低,治疗前后产生显著性的差异(P值小于0.05);而中危组与低危组患者所占总体患者的比例则有了显著的的上升状态,治疗前后也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P值小于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实际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可以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的方法进行指导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96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血管分层,并依据心血管分层的结果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患者中的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对比的方法,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以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研究治疗效果存在的差异。结果在研究组的患者采取了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后,血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在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对比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在治疗后重新根据标准进行分层的结果要明显的好于治疗前,高危与超高危的患者比例均有所下降,与第一次结果相比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对高血压人群普及健康教育和基本知识内容,倡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方式生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时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的5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早期采取常规治疗的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高危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效果,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68例患者,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检,对其心血管的危险性进行详细的分层,然后再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对照组的60例患者则直接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月之后进行复诊,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低危组所占的百分比有所上升(P<0.05),高危组所占的百分比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对临床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96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血管分层,并依据心血管分层的结果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患者中的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治疗效果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种或者两种降压药物进行控制,观察组患者对其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后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和极高危的人数大幅度下降,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对症进行综合治疗,对患者心血管危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灵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简介:目的:了解飞行员血脂及其他相关指标情况,为控制飞行人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测得飞行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载脂蛋白B(apoB)、血糖(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对飞行人员的体重指数(BMI)和吸烟状况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50名飞行中,高胆固醇血症者占8.4%,高甘油三酯者占16.4%,高血糖者占2.0%,TC:HDL-C>4.5同时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者占4.8%,吸烟者占52.0%。结论:对飞行员的高血脂状况应严格控制,对飞行人员吸烟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以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简介:目的:对血清Apo—B在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方法:对775名健康体检者血脂项目总胆固醇(TCHO)、三酯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a)和Apo—B及血糖、血压、吸烟史、年龄和性别等进行评估,分析这些项目对被检者患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危险性。并分析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血脂差异。结果:Apo—B对被检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关性良好,与其它能提示心血管疾病的血脂项目相关。结果还提示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中男性的血脂差异较大,女性相对较小。结论:Apo—B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用于评价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一个良好的心血管疾病筛选指标。另外,应对部分人群的血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监护,定期检查血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DM,餐后高血糖)三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主要包括颈体质指数(BMI)、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C反应蛋白(CRP)、血脂(TC、TG、HDL-C、LDL-C)、血压(SBP、DBP)等值的变化,建立餐后高血糖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危险指标的关系。结果IGT、DM组心血管危险性指标明显高于IFG组(P<0.01),DM组心血管危险性指标较IGT组升高(P<0.05)。经数据分析显示,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紧密相关,应重视餐后高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