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少壮攻书古训循,许身从教忝传薪。欣栽桃李三千树,快慰人生八十春。不倦催芽忘我老,无声润物护花茵。幸逢盛世歌仁政,特色兴邦日日新。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一、引言胡适新诗创作的成功与其翻译美国诗歌的经历密不可分。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影响之因果关系,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多元系统。这一舶来理论的优点在于:多元系统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

  • 标签: 多元系统论 翻译研究 新诗创作 胡适 解读 多元系统理论
  • 简介:深圳是一个激情四溢的移民城市,不仅热衷赚钱者众。从事“无用之用”的文学写作者亦不知几几:有专业作家,也有自由文人;有打工作者,也有官员作家——比如黄海先生。就是活跃于这座城市的一位有思考、有立场、有追求的诗人,这个岭南人.嗓门粗犷宏亮,论起诗来滔滔不绝。白天,他忙碌于工作;夜晚,则要么青灯黄卷饱读诗书,要么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他的诗文新作。

  • 标签: 新诗 黄海 律诗 “无用之用” 移民城市 专业作家
  • 简介:9月9日下午3时,中国新诗研究所在学术报告厅举行2014级新生的开学典礼及入学教育。开学典礼由熊辉教授主持,王觅代表老生发言,鼓励新生利用好时间,祝福他们学有所获。蒋语萱代表新生发言,在憧憬新生活的同时,也表示将不负众望,努力学习。张立新副教授代表教师发言,希望同学们要有梦想。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开学典礼 新生 学术报告厅 入学教育 副教授
  • 简介: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 标签: 语言问题 生命感 质朴深沉 文性特征 语言魅力
  • 简介:《三月风》杂志已经30年了,都说30而立。她像一个阳光青年,自然而健康,诚实而乐观;她像一棵青春的树,风吹过,雨打过,依然挺拔傲立;她又像一湾清澈的湖,拥抱着源头活水,积蓄着动感势能,宣泄出激流澎湃!

  • 标签: 春秋 新诗 登高 《三月风》
  • 简介:新诗解诗学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渐成气候,刘西渭和卞之琳就《鱼目集》中相关诗篇进行的交流与讨论乃新诗史上著名的阐释公案。然而至今,读者对新诗的阅读困惑仍居各种文体之首。刘西渭和卞之琳的讨论已触及新诗阅读的关键问题,只是我们理解得还不够。无独有偶,西方几位符号学家一一里法泰尔、卡勒、艾柯等,在诗歌阐释问题上也争执不休。下文将重返历史语境。

  • 标签: 中国新诗 阅读 阐释 《鱼目集》 30年代 历史语境
  • 简介:建国初的新诗评论主要集中在形式探讨方面。“传统”这一在既往新诗批评史里不大受人关注的话题在讨论中引起重视,释放出了重整诗界的信号,也体现了新诗内外各方力量对未来诗歌形态建构权的争夺。在讨论中,五四新诗传统的权威遭到严重质疑,古典诗歌的传统开始具有正统的意味。表现在诗歌形式探索方面,就是新诗的格律化成为讨论中的强势话语,用古典诗词的经验去改造新诗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建设的途径,而以自由化为主要体现的新诗形式传统在这样的思潮中趋于衰歇,至于后来的新民歌运动也由此获得了发生动力。

  • 标签: 形式焦虑 传统 格律化 合法性
  • 简介:中国新诗自发轫至今,其历史合法性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新诗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强势敌对与此直接相关,新诗的接受与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质疑。在一般读者那里,新诗的文化魅力常常被淹没和消解在这些质疑之中,新诗艺术上的某些缺失被放大为一种先天性的文化匮乏。从新诗近一个世纪的进程来看,“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

  • 标签: 新诗史 草根性 诗学 文化魅力 历史合法性 中国新诗
  • 简介:20世纪中国诗歌承担了表达家国与社会现实的课题,“纯诗”作为早期新诗美学探讨中一个影响深远的诗学构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朱自清先生曾从文学思潮角度总结此种动向,“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①。理论讨论与诗创作、诗批评相互缠绕,旨在建立纯诗和中国新诗发展的理想主义关

  • 标签: 新诗形式 纯诗化 现代性想象 文学史意义 社会现实 中国诗歌
  • 简介: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诗如作文”新诗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过去整饬有序、节奏分明的句式松动变形,影响了新诗体式的形成;同时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古诗的语音节奏、声调韵律,对现代诗歌的音节建构有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诗诗体的转变。

  • 标签: 胡适 《尝试集》 虚词 新诗体 音节
  • 简介:一、诗歌写作与语言意识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物质原料的艺术。文学作品加工成熟后,作为原料的语言既没有消失隐匿也没有变形换样,而是原模原样地存在着;而且它们在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着意义,文学作品的整体意义就由它们本身的意义组合、拼凑而成。显然,这与

  • 标签: 诗歌写作 文学作品 采集 语象 语类 新诗
  • 简介:2014年8月1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DepartmentofAsianStudies,CornellUniversity)汉学专家NickAdmussen来访中国新诗研究所。NickAdmussen曾获得华盛顿大学诗歌创作硕士(M.F.A.inpoetrywriting)、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文学博士,著有《叙述与拒绝:中国当代散文诗研究》(ReciteandRefuse:ContemporaryChineseProsePoetry)等。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康奈尔大学 汉学家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
  • 简介:诗画关系的探讨古亦有之,进入现代以来,诗画互动尤为密切,兼具诗歌美术双重背景的艺术家成为中国新诗创作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以李金发、闻一多、艾青为代表的诗人,从各自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中提取出独特的艺术理念,并由此指导其诗歌创作,形成了其诗歌的独特性。因此,对他们新诗创作中渗透的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进行分析,挖掘其新诗创作与艺术理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深入探讨艺术理念的加入对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创作的纠正、规范和渗透性影响,是丰富和细化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

  • 标签: 艺术理念 新诗 纠正 规范 渗透
  • 简介:说起日新诗社,我总是倾情牵挂。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林省老年大学的领导和时任社长的任尚斌等几位老同志找到我,让我挑头成立“日新诗社”,我当时已两鬓染霜、年过七旬,还挂了诸多社团组织的头衔。更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我只念过六年书,吟诗作赋的功底不深。再三推辞不过,只好接受“编外参谋”的衔。我知道,这是诗友们对我的信任,也是省老年大学给我的荣誉。

  • 标签: 诗社 创办 能量 老年大学 社团组织 老同志
  • 简介:郭沫若的新诗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已将近一个世纪,以《女神》为代表的初期诗歌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底。学界对《女神》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果,五四精神、浪漫主义、讴歌自我、爱国主义等等,多方面的估价基本道尽它的现代意义。(《女神》无疑是五四时期“浪漫一代”的代表作品,然而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意识如何产生?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概念都有一种既熟悉又模糊的困惑。

  • 标签: 历史意义 新诗创作 郭沫若 内心世界 风景 中国现代
  • 简介:12月1日《元曲》元曲又称词余、乐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文体。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手法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 标签: 艺术形式 人民群众 通俗 工具 应手 文人
  • 简介:“十七年”以及“新时期”之初的新文学史教材中,新诗章节最大的缺陷是对非左翼诗人的叙述和评价采取了一种或者遮蔽,或者贬低,从而不符合新诗史本来面目的一种写作模式。“新时期”以来从唐瞍、黄修己直至钱理群所著的新文学史,其新诗章节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非左翼诗人胡适、徐志摩、周作人、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的诗歌,以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价值逐步重估,并给予合理评价,渐渐恢复了他们在新诗史上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恢复了新诗史的本来面目。

  • 标签: 新诗教学 当代文学史教材 渐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