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蛇毒分段稀释滴注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51例使用蛇毒治疗的蛇咬伤患者按蛇毒临床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191例)和分段稀释滴注法(60例),对比过敏反应、住院时间、患者接受程度、护士欢迎程度的两组差异。结果分段稀释组过敏反应率3.3%,传统组过敏反应率为13.6%,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段稀释滴注法省去了皮试步骤,避免了假阴性和假阳性判断困难,具有过敏试验、治疗、脱敏三重作用,使治疗更加及时,抢救更加方便,护理工作更加简化。

  • 标签: 抗蛇毒血清 分段稀释滴注法 皮试
  • 作者: 杨庆华,张从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 简介:目的:探究精制蛇毒救治孕妇毒蛇咬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5例被毒蛇咬伤孕妇为研究样本,以精制蛇毒治疗。探究治疗有效率以及妊娠方式、新生儿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100%,多数孕妇采取自然分娩,新生儿均无畸形并发育正常。结论:对于被毒蛇咬伤孕妇的救治中,使用精制蛇毒,可以起到良好疗效,也能够降低对新生儿的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精制抗蛇毒血清;孕妇;咬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蝮蛇咬伤致肢体肿胀的患者采取蛇毒联合季德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蝮蛇咬伤致肢体肿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以对照组(n=40,常规治疗)、观察组(n=40,蛇毒联合季德胜治疗)区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d、第2d、第7d的肢体肿胀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季德胜联合蛇毒用于蝮蛇咬伤致肢体肿胀患者中能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蝮蛇 肢体肿胀 抗蛇毒血清 季德胜 效果
  • 作者: 普正寿,江浏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缩短蛇咬伤患者应用蛇毒时间,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次实验样本数量共计60例,样本收入时间在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之间,同时按照活动实施前后将实验样本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应满足本次实验统计学研究需求将活动前后蛇咬伤患者应用蛇毒的时间指标设为统计学计算类目。结果:在开展活动后,观察组患者入院至医生就诊时间为(12.31±1.23)min,就诊至输注蛇毒时间为(31.24±2.01)min,输注蛇毒时间为(89.62±2.16),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蛇咬伤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缩短患者应用蛇毒时间,促进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蛇咬伤;抗蛇毒血清
  • 简介: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及PTCA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血小板栓塞形成的机制研究表明:血浆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GPIb的相互作用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vWF主要来源内皮和巨核细胞,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和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与GIb结合位点位于vWF分子509~695残基之间A1重复区的二硫环上.

  • 标签: 蛇毒 血小板膜糖蛋白Ib结合蛋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蛇毒凝酶在腹部手术中的临床运用来讨论其止血效果。方法以我院66例中等腹部手术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3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观察组进行术前注射和滴定蛇毒凝酶,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手术过程中测定出血量,单位出血量和止血时间,记录术后0.5h、1天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单位出血量和止血时间显著缩短,术后0.5h、1天出血时间、出血量、凝血时间显著缩短,其它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蛇毒凝酶能有效减少血管出血,加速凝血,效果显著(P>0.05)在临床上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蛇毒血凝酶 腹部手术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咯血予以蛇毒凝酶联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70例咯血患者随机分组,采取蛇毒凝酶治疗组为常规组,予蛇毒凝酶联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者为治疗组,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组的咯血天数、咯血总量、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低于常规组,且治疗组有更高的氧分压(PaO2)水平,差异显著,P<0.05;②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蛇毒凝酶联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咯血可取得满意止血效果,利于血气指标改善,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蛇毒血凝酶 云南白药 咯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蛇毒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的国内外文献,对蛇毒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的病例报道进行整理整理分析。结果 纳入目标文献16篇,患者28人。经系统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 临床使用蛇毒凝酶应重视纤维蛋白原下降,加强用药监护。

  • 标签: 蛇毒血凝酶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白蛇毒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抢救治疗。方法对2例白蛇毒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结论白蛇毒凝酶/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

  • 标签: 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 心房颤动 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白蛇毒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抢救治疗。 方法: 对 2 例 白蛇毒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 结论: 白蛇毒凝酶 /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 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 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

  • 标签: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 心房颤动 消化道出血
  • 简介: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症状及死亡原因之一,止血成功与否直接关系肺结核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咯血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止血、通过支气管镜局部用药、栓塞至肺切除。药物止血目前仍然是一种基本的有效治疗方法。注射用蛇毒凝酶(巴曲亭)为国产蛇毒凝酶,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起效快,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我们通过巴曲亭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治疗肺结核咯血的观察,旨在找到更好的给药途经而提高疗效。

  • 标签: 雾化吸入治疗 肺结核咯血 蛇毒血凝酶 注射用 护理 药物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用三种梅毒血学试验方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观察各种方法诊断符合率,为检验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用TRUST、TPELISA、RPR方法对我院500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筛查。结果500份血清标本中,TRUST法检测结果28例阳性,阳性率为5.6%,TP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为16.6%,RP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50例,阳性率为10.0%。结论实验室合理选用3种不同方法平行进行梅毒检测,将增加阳性率,减少漏诊、误诊率,为梅毒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血液质量安全。

  • 标签: 梅毒 TRUST ELISA TPPA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年来诊断和治疗的梅毒血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梅毒中12例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查及治疗阴转情况的特征因素。结果梅毒血固定患者12例占治疗梅毒的11.32%;其中一期梅毒血固定患者1例占8.3%,二期梅毒血固定3例占25%,潜伏梅毒血固定8例占66.7%。结论梅毒的分期和类型不同则血清固定发生率不同,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高,研究梅毒血固定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是提高梅毒防治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蛇毒凝酶注射液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治疗的11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而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结合蛇毒凝酶注射液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毒凝酶注射液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 标签: 蛇毒血凝酶注射液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 标签: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