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10例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5例;丙泊酚用量A组为1mg/kg,B组为1.5mg/kg,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反应、癫痫发作时间及肌痛情况。结果两组SBP、DBP、HR、动作型癫痫发作时间及肌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B组脑电型癫痫发作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结论1.5mg/kg丙泊酚用量在不影响患者肌痛的基础上可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反应,同时缩短脑电型癫痫发作时间,但并未影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可为临床丙泊酚用量的选择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方法研究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6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共选择6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遵照随机原则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前1周,观察组SDS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与对照组23.52%相比较低,P<0.05。结论针对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全成护理干预效果理想,患者不良反应较少,推荐探索性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依托咪酯、丙泊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脑电发作时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6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将接受依托咪酯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A中,将接受丙泊酚治疗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B中,对两组治疗前后心血以及发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在心率方面,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显著高于研究组B,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血压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在脑电发作时间和抑制指数方面,研究组A显著低于研究组B,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反应方面,丙泊酚显著优于依托咪酯,在脑电发作时间方面,依托咪酯显著优于丙泊酚,其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老年精神病患者采用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所有参与者均来自在本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患者位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年接受治疗,老年神经病患者总数为140。将140例患者借助接诊时间的先后划分两个组别,一组为观察组,一组称之为对照组。对于观察组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应用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方式;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接受为期8周时间的住院治疗,并且通过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随时进行仔细记录。结果评定所有患者接受一定治疗时间后的临床效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改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数据更为理想。两组患者都需入院治疗8周时间,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数据分别为62.85%和95.71%,对照组数据则为42.85%和81.43%。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内均发生了轻度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51.43%,观察组为32.86%,观察组患者数据更为理想。结论将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应用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且具有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抽搐电休克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19日-2017年10月18日在我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62例,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意识混乱及二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25.81%、35.48%、48.39%、30.65%和19.35%,治疗前后患者记忆功能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基本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无抽搐电休克的治疗方案,或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对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方法于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中随机抽取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患者各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情况、首次发病年龄、首次治疗年龄、病程、住院治疗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均>0.05;首次为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首次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并且在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确诊年龄、确诊时间、自杀史、三年内自杀次数、精神病性症状方面,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与首次为躁狂发作患者对比,首次为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症状更加显著,并且危险性更大,并且,当患者被诊断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患者时,应该给予相应的预测性意见,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发生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首次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脑梗死前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无TIA组和TIA组,其中TIA组120例,无TIA组438例;TIA组根据发作频度分为1次组、2~3次组和>3次组3个亚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评分标准,于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病程3周时对各组进行ADL评分,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TIA不同发作频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有TIA发作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Ⅰ级预后中所占比例72.5%(87/120)、73.3%(88/120)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在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3.3%(16/120)及Ⅱ级预后26.7%(32/120)中所占比例低于无TIA组23.5%(103/438)、38.4%(168/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2~3次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Ⅰ级预后中所占比例90.6%(29/32)、96.9%(31/32)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1次组33.3%(2/6)、33.3%(2/6)及>3次组33.3%(2/6)、67.1%(55/82),在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及Ⅱ级预后所占比例6.3%(2/32)、3.1%(1/32)、3.1%(1/32)低于无TIA组23.5%(103/438)、14.6(64/438)、38.4%(168/438)、1次组33.3%(2/6)、33.3%(2/6)、66.7%(4/6)及>3次组13.4%(11/82)、18.3%(15/82)、32.9%(27/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吸烟史(均P<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1.000);与预后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饮酒史(均P<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1.000)。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且其具有一定的缺血耐受条件。对于缺血耐受的产生机制及相关的基因、蛋白等的一系列调控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需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2mg/kg,观察组给予丙泊酚2mg/kg、芬太尼1μg/kg。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癫痫发作期、能量抑制指数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头痛、肌肉痛比较,差异明显。HR麻醉后,观察组电刺激前后与诱导前对比明显下降,MAP麻醉后,电刺激前后与诱导前对比明显下降;电刺激后HR、MAP增加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可以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患者30例,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患儿,经有效治疗及护理,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对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患儿采取有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躁狂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躁狂症患者96例开展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采用BRM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本研究中,治疗后,本组内与治疗前对比,BRM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BRM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发躁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结合药物治疗有着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患儿突发抽搐中的应用。方法报告136例患儿突发性抽搐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下的抢救护理配合。结果136例中血氧饱和度80%以下11例,血氧饱和度80-90%46例,血氧饱和度91-95%以上79例,临床中发现血氧饱和度80%以下的需拍背吸痰、复苏囊加压给氧,部分需放置开口器和口咽通气管;80-90%呼吸道分泌物偏多,需拍背排痰,必要时需电动吸痰,部分需放置开口器。经过处理,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经过及时抢救处理,136例患儿有6例拒绝住院,其他患儿住院后痊愈出院。结论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方便、迅速、准确地显示结果,进行连续的无创监测,在临床中通过结果及时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处理,使患儿的生命得到及时的救治。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于我院2014年6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18(90.00)例,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14(70.00)例,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3(15.00)例,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9(45.00)例,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应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共行872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有66例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6.7%,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改变最多;心电图变化与年龄有关,年龄较大者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年龄较小者(P<0.05);心电图变化受病程的影响较小,病程短与病程长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心电图容易受到影响出现异常,为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尤其需要注重对高龄患者心电图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患者进行抑郁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的MoCA评分和MQ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显著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