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传输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是一种涉及全胃肠道动力紊乱,尤其是结肠传输减慢而导致的便秘。其主要特征是无便意、大便次数减少、坚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用手帮助排便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ST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病因复杂,治疗药物繁多。

  • 标签: 慢传输型 便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健康人群相比,研究排便障碍便秘( DD)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特点及心理状态,并分析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排便障碍便秘患者 57例,作为病例组。再选取健康志愿者 2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完善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对比两组肛门直肠动力学、感知功能,进一步分析 DD的发病机制;应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 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评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理状态,并分析 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功能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1. DD组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低于对照组,其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最大肛门括约肌收缩压( MAS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 DD组患者的初始便意阈值、直肠初始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DD患者 SDS、 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DD患者的 SDS评分、 SAS评分均与 MARP、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便意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呈正相关( r> 0, P< 0.05),与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呈负相关( r< 0, P< 0.05)。[结论]: 1.DD患者的盆底肌群及肛门括约肌协同收缩障碍,直肠低敏感高耐受使得患者对容量刺激反应迟钝等参与了排便障碍便秘的发病机制。 2. D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且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与肛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3.焦虑、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排便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及使直肠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增高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 标签: 排便障碍型便秘 肛门直肠动力学 肛门直肠测压 精神心理因素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邵东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成都儿童专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50-02现在小孩都是家中的重点关怀对象,一有风吹草所,家长便会神经紧张,立马采取医学治疗措施。便秘是大多小孩都会出现的症状,只要自己孩子没有按照一天一次或两天一次的方式进行排便,家长们就会认为小孩患上了便秘,但是这很有可能是排便延迟。为使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免受不必要的药物荼害,就要对便秘与排便延迟的区别及便秘的症状有一个很好认识。便秘与排便延迟小孩子到了一定的成长阶段基本都会出现便秘,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临床症状,但并不是小孩排便有点延迟就是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有它独有的特点,如排便异常、腹胀腹痛等,且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情况下,一天一次大便是最好的状况,但当小孩三四天才一次大便时,家长们也不要惊慌,断定小孩已经患上小儿便秘,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说,1~7天一次大便都是正常的。同时也不能因为排便时间正常就确定小孩没有患病,要结合症状,才能确定是不是小儿便秘。便秘是什么?便秘是指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变干燥、硬挺、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长,无规律或者是有便感却排不出大便,分为功能性便秘与器质性便秘两种。小孩在便秘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排便次数少的现象,粪便在大肠内停滞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殆尽,从而排便困难。污便是指在小孩裤子上经常会出现肠分泌液的赃物,很像大便失禁,常常发生在便秘比较严重的儿童身上。便秘患儿还会出现腹部不适的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同时腹痛位置往往是左边下腹或脐周位置。若是便秘长期得不到缓解还有可能出现肛裂、痔疮或直肠脱垂。痔疮、肛裂我们一般都能了解到具体的病状是什么,但有些家长并不能明白直肠脱垂是什么?直肠脱垂指的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脱落,小孩是该症状的多发群体,且一般是黏膜脱垂。小孩便秘产生的原因小孩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包括饮食不规律、饮食太精细,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食用量太少,而蛋白质与钙摄入量太多;体内虚火太旺,大肠干燥;没有定时大便的习惯;运动量较少;小孩肠蠕动较慢;心性不稳定,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上述原因有的会使小孩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衡,有的会使小孩肠道功能异常,有的会使小孩脾胃虚弱,有的会使小孩体内形成钙皂。肠道菌群失衡会让大便呈碱性、易干燥,肠道功能异常会使小孩不能形成良好的排便方式,脾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排便障碍便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排便障碍便秘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性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C-SYM、PAC-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应用于排便障碍便秘治疗中,有助于减轻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生物反馈 乳果糖口服溶液 排便障碍型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排便障碍便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本月收治排便障碍便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结果:观察组PAC-SYM中的粪便性状、直肠肛门及腹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C-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便障碍便秘治疗中应用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生物反馈 乳果糖口服溶液 排便障碍型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6例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15ml,2次/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治疗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07%、治疗满意度位86.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法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效果,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 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 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满意度
  • 作者: 便秘和排便困难的临床诊疗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7期
  • 机构: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发病率达2%~28%,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对于不同的患者,便秘具有不同的涵义,包括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正常时,每日排便1~2次或2~3日排便1次,平均每日粪便重量35~255g。凡粪质干燥坚硬、排便不畅、正常频率丧失,均称为便秘,其中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排便需要外力帮助者,又称为排便困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定排便时间对于改善便秘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及干预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通便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排便时间的管理,为期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缓解情况的差异,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对照组60例便秘患者有43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1.6%,干预组58例便秘患者有51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便秘患者进行固定排便时间的管理,能有效改善便秘症状,且方便易行,无副作用。

  • 标签: 便秘 排便时间 改善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传输便秘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慢传输便秘患者,共90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相关症状分析,对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的抑郁程度与各种临床症状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传输便秘的产生与肠道的损害和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进行内外治疗时,可以对患者展开心理治疗。

  • 标签: 慢传输型便秘 精神心理障碍 规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便秘的动力障碍特点,探讨动力障碍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便秘患者72例作为样本,采用肛门直肠指检、GITT及ARM方法诊断,视患者的分情况,给予对症治疗。结果76例慢性便秘患者,慢传输占比48.68%、治疗有效率94.59%;混合占比28.95%、治疗有效率90.91%;出口梗阻占比22.37%、治疗有效率94.12%。结论采用肛门直肠指检、GITT及ARM方法鉴别慢性便秘患者的动力障碍,可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直肠肛门指检 慢传输型便秘 出口梗阻型便秘 混合型便秘
  • 简介:目的探讨排便训练加口服香油对截瘫患者便秘的预防。方法将80例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常规组按常规护理;训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每日空腹口服香油日两次,每次20ML。于1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组36例患者排便正常,3d无大便者3例,5d无大便者1例,7d无大便者0例;对照组15例患者排便正常,3无大便者12例,5d无大便者8例,7d无大便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排便训练加口服香油对截瘫患者便秘的预防非常有效,且无副作用,操作方便,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排便训练 香油 截瘫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盆底功能的障碍便秘患者行以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及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有功能性的便秘患者80例,对该些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测,然后依据所得数据对符合该类病症(盆底功能障碍便秘)的患者行以生物反馈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80例患者进行肛门测压检测后所得数据得知,有54例患者确诊为为盆底功能的障碍便秘,26例患者病症并非是盆底功能的障碍便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直肠静息压加以对比,两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盆底功能的障碍便秘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其直肠静息压同样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盆底功能的障碍便秘的患者行以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便秘 障碍型便秘 生物反馈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