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方法对在临床恶性肿瘤诊断分期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 2015年 5 月至 2016 年 10 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病人共有 100 例,实施影像学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重建该技术的三维图像,然后和核磁共振图像检测结果共同分析。结果:经其他影像学检测共有 215 个病灶,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共有 389 个病灶,共有 226个转移灶。检测之前 35 例没有转移灶的病人中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共有 16例检测出转移灶,全部患者中共有 49例的肿瘤分期出现变化。结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诊断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与分期,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实施的是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实施的是MRI造影诊断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为(4.12±1.15*)、病灶范围确定时间为(4.22±1.16*);对照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分别为(13.42±3.11)、(13.73±3.14);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进行干预,发挥了巨大的诊断价值,清晰化地显示了病变范围、病变程度以及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测量表面弥散系数。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开展对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全身弥漫加权成像(WB-DWI)在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效果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接受术前常规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全身弥漫加权成像(WB-DWI)方法针对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治疗前后的乳腺癌病理组织展开影像学检查,统计分析患者在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治疗过程中临床指征。结果本组66例患者中,在经历术前常规辅助治疗条件下,有7例患者实现病情完全缓解,24例患者实现病情部分缓解,有19例患者实现疾病稳定状态,因而有50例患者在术前常规辅助化疗过程中获取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其化疗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5.76%(50/66)。在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前,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最大径线参数值水平为(43.61±17.62)mm,在患者接受术前常规辅助化疗后,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最大径线参数值水平为(36.81±16.04)mm,前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术前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应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实现对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动态变化特征的清晰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