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病人全麻苏醒期高血压处理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全麻病人130例,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如出现明显血压增高,即血压上升≥术中血压的30%或收缩压≥170mmHg时即先行抗高血压治疗,用硝酸甘油2—4滴滴鼻,压宁定静脉泵注,直至血压恢复到术前水平。待病人基本清醒后再行拔管。结果病人应用降压药物硝酸甘油、压宁定后,血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再观察5~30分钟,待病人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绝大多数病人SaO2,BP,HR均较平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全麻苏醒期应用硝酸甘油滴鼻,压宁定静脉泵注控制高血压后再行拔除气管导管的方法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留置气管导管患者为对照组,另选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留置气管导管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改良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00%,明显较对照组1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率为91.00%,对照组为77.00%,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管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不利于治疗顺利进行,需要针对其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对控制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射碱化利多卡因对减轻小儿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患儿,年龄5~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套囊内注射空气组(C组)套囊内注入空气,碱化利多卡因组(L组)套囊内注射碱化盐酸利多卡因溶液,每组各30例,C组在全麻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空气,L组在全麻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碱化利多卡因,术中监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并维持在20cmH2O以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T3)、拔管前(T4)、拔管时(T5)的MAP、HR,并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期躁动、呛咳、术后声嘶、咽痛的发生情况。结果T1、T2、T3及T4时MAP、HR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时L组MAP、BP波动不显著,C组波动显著高于L组(P<0.05);L组在拔管期躁动,呛咳、术后声嘶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射碱化利多卡因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维持期用药少和并发症发生少的优点,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患者儿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危重症患者气管导管拔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的最佳循证实践策略。方法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利用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并运用证据的可行性、证据的适宜性、证据的临床意义、证据的有效性(FAME)结构展开讨论,采纳所有有效的证据,然后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审查标准。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再插率、喉头水肿发生率以及对于基于循证的各项审查标准护士执行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再插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喉头水肿发生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护士对标准的执行情况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患者气管导管拔管前应用基于证据的气囊漏气试验策略,可预防气管导管拔管后喉头水肿的发生,降低气管导管再插率,提高了护士依从性,明显提升了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式不断更新,选择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简单、快捷的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得到广泛关注。而使用传统工字型3M胶带固定需要裁减,浪费时间,且易导致气管导管向外移位,同时易被口腔分泌物浸湿,造成面部皮肤受损。为此,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设计了一种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由主体结构、固定带、内部调节结构和固定块内部结构组成),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0508681.6),该固定带内侧固定有海绵体,可吸附口腔周围分泌物,避免口唇周围及面颊皮肤处于潮湿状态,同时借助卡槽、铰链等结构固定气管导管,可充分保证固定效果。纳入本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行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按插管时间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应用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进行固定,通过循证实践路径,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临床实践依据,制定并实施实践方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应用3M胶带+寸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导管固定情况以及面部皮肤损伤程度。所有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无脱落病例。对照组患者有3例(占7.5%)发生导管重度移位,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重度移位。观察组面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0/40)比55.0%(22/40),P<0.05〕;而且观察组每次固定导管所需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min:12.11±1.69比17.59±1.27,P<0.05)。应用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对气管导管进行固定,缩短了导管固定时间,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UEE)和面部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对全麻气管导管拔管期患者的配合程度。方法选取70例全麻气管插管择期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麻醉前访视,干预组术前一天进行麻醉前访视及心理干预,系统讲解麻醉的相关知识,重点解释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时咽喉部不适感,以及如何配合医生拔除气管导管;在手术当日麻醉开始前再次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里干预。重点观察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气管导管拔出前和拔出时是否配合及配合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苏醒期气管导管拔出前和拔出时,干预组患者配合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可提高全麻气管导管拔管期患者配合的程度。
简介:摘要气管插管患者擅自拔管是护理不良事件,并时有发生。后果严重。据本人在临床护理经验总结了预防气管插管患者的方法1加强看护病人2气管插管固定器的使用、3.气囊管理、4.正确掌握插管深度、呼吸回路管放置要妥当、治疗护理时防管滑脱、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8合理使用镇静剂.9、心理护理及宣教,详见下文
简介:摘要目的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导管一次性拔除与传统拔管法的效果。方法选我院ICU收治的112例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拔管方式,试验组应用气管导管一次性拔除方式。将两种方式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憋喘、面色发绀、血氧饱和度、重新置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拔管,一般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成功,封闭后,尽管留有一个大约2mm的小孔,但还是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种情况造成患者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患者憋喘、面色发绀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护理工作量较大。而一次性拔管可以显著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患者痛苦。其重新置管率低,有利于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组(A组)和传统气管拔管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拔管时、拔管后30min、拔管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拔管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管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