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健康体检的小儿50名为健康对照组,哮喘小儿107例为病例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史问询结果分为急性发作组(共44例)和持续发作组(共63例)。分析3组小儿在T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差异。结果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低于急性发作组(P值均<0.05);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高于急性发作组(F=7.019,P值均<0.05)。结论与健康小儿比较,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存在差异,且持续性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更为显著,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在反复持续性小儿哮喘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共215例,同期纳入9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CD3+CD4+、CD3+CD8+、CD3+CD25+、CD3+CD69+、CD3+HLA-DR+、CD3-HLA-DR+和CD3-CD(16+56)+(即NK)淋巴细胞的占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探讨垂体腺瘤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占比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总体垂体腺瘤组(215例)中,外周血中的CD3+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而CD3+CD25+、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1)无功能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和CD3+HLA-DR+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2)生长激素(GH)腺瘤和催乳素(PRL)腺瘤患者的CD3+CD8+、CD3+CD25+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而NK细胞的占比下降(均P<0.05);(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患者的CD3+CD4+细胞、NK细胞的占比均下降,而CD3+CD8+、CD3+CD25+、CD3+CD69+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均P<0.05)。基于2017版垂体腺瘤分类标准分型的G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CD3+CD25+及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组中,CD3-HLA-DR+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垂体巨腺瘤组(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CD3+细胞的占比低于大腺瘤组(1~4 cm)和微腺瘤组(<1 cm)(均P<0.05)。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低于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或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肿瘤的负荷、侵袭性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肿瘤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共215例,同期纳入9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CD3+CD4+、CD3+CD8+、CD3+CD25+、CD3+CD69+、CD3+HLA-DR+、CD3-HLA-DR+和CD3-CD(16+56)+(即NK)淋巴细胞的占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探讨垂体腺瘤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占比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总体垂体腺瘤组(215例)中,外周血中的CD3+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而CD3+CD25+、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1)无功能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和CD3+HLA-DR+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2)生长激素(GH)腺瘤和催乳素(PRL)腺瘤患者的CD3+CD8+、CD3+CD25+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而NK细胞的占比下降(均P<0.05);(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患者的CD3+CD4+细胞、NK细胞的占比均下降,而CD3+CD8+、CD3+CD25+、CD3+CD69+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均P<0.05)。基于2017版垂体腺瘤分类标准分型的G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CD3+CD25+及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组中,CD3-HLA-DR+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垂体巨腺瘤组(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CD3+细胞的占比低于大腺瘤组(1~4 cm)和微腺瘤组(<1 cm)(均P<0.05)。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低于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或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肿瘤的负荷、侵袭性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肿瘤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试验组;同期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参照组;两组于临床同时接受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CD4+CD25high(3.65±0.97)%、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6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结核病组)和106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3+T、CD4+T、NK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3.783,P=0.000;Z=-5.401,P=0.000;Z=-3.434,P=0.001;Z=-2.014,P=0.044);双阴性T(DNT)细胞及B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2.765,P=0.006;Z=6.880,P=0.000);两组间CD8+T及双阳性T(DP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0~<3岁,3~<6岁,6~<10岁,10~<16岁)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不同,CD3+T、DNT及B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81,P=0.018;H=14.583,P=0.002;H=8.498,P=0.037)。肺外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低于肺内结核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8,P=0.002),两组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可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动态监测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能更好地评估免疫状态,有助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82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将其例为观察组,再选取60名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将其例为对照组,对其均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M、IgA)的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各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G、IgM、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ACLF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加强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的检测,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预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9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并于治疗4个月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效果,所有患者进行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分析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入选的89例胃癌患者,有效64例,占比71.91%,纳入有效组;无效组25例,占比28.09%。有效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无效组,CD8+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血清CD3+、CD4+、CD4+/CD8+、CD8+预测胃癌化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0.898、0.757、0.816。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胃癌化疗效果有密切关系,临床可于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水平异常患者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疗效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不同临床分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7、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173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4例,女59例,年龄(45.38±12.72)岁。分为HBV携带者(ASC)组5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51例,肝硬化(LC)组41例,肝癌(HCC)组2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15±14.95)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在HCC组表达水平最低(H=5.65,P<0.05),CD3+CD8+在LC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5,P<0.01),CD3+CD4+在各组水平不同程度升高,LC患者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1,P>0.05);HCC组HBV DNA水平与CD3+和CD3+CD8+呈负相关(r=-0.232,P<0.05;r=-0.220,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C组IL-6、IL-17、IL-27、TNF-α均显著升高(均P<0.01),HCC患者外周血IL-27和TNF-α水平均与HBV DNA呈负相关(r=-0.367,P<0.05;r=-0.348,P<0.05)。结论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病过程,重症患者其免疫细胞耗竭更显著,导致机体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和免疫调节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道闭锁葛西手术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肝内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行肝移植术患者28例,其中胆道闭锁组20例(分为未行葛西术亚组10例,葛西术后亚组10例,后者胆汁淤积消退),对照组8例,比较其临床及病理学形态特点。肝组织切片行CD3、CD4、CD8、CD20、Foxp3、白细胞介素-17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分析。上述指标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胆道闭锁葛西术后组临床及病理胆汁淤积程度均显著低于未行葛西术组,肝纤维化程度亦显著减轻(P值均< 0.05),但两组汇管区炎症程度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内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未行葛西术组相比,葛西术后组汇管区CD3、CD8、白细胞介素-17A和Foxp3阳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值均< 0.05),但两组间Foxp3/CD4阳性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低于对照组(P < 0.05)。与未行葛西术组相比,葛西术后组汇管区Foxp3/白细胞介素-17A、Foxp3/CD8阳性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升高(P值均> 0.05),仍持续低于对照组;小叶内Foxp3/白细胞介素-17A、Foxp3/CD8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值均< 0.05)。结论肝内炎性细胞浸润及调节性/效应性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在胆道闭锁葛西术后胆汁淤积消退患者中持续存在,可能是促进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斯奇康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腹泻患儿37例,使用斯奇康进行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使用斯奇康对慢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后,治愈19人,有效16人,无效2人,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2)治疗前,患儿体内CD3+为57.62±4.53、CD4+为28.33±2.67、CD8+为30.54±3.19、CD4+\CD8+的数值为0.92±0.73;治疗后,患儿体内CD3+为68.26±4.15、CD4+为41.37±3.63、CD8+为27.84±3.59、CD4+\CD8+的数值为1.48±0.51,治疗后患儿体内CD3+、CD4+明显提升,CD8+下降,CD4+\CD8+提升,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B)、记忆B细胞亚群(CD19+CD27+B)上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 of zeste homolog 2, EZH2)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就诊的脓毒症患者48例,同期来院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28 d存活与否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集确诊脓毒症1 d、3 d、7 d共3个时间点血标本(健康对照组于清晨空腹仅抽取1次),收集不同时间点脓毒症组的血常规、IL-6、血气分析等,统计SOFA和APACHE Ⅱ评分。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CD19+B细胞上EZH2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CD19+CD27+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对判断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①脓毒症组确诊后第1、3、7天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CD19+CD27+B淋巴细胞上EZH2表达的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EZH2在CD19+B淋巴细胞、CD19+CD27+B淋巴细胞上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②死亡组第1天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然而死亡组第3和7天CD19+CD27+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却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③脓毒症患者第1天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IL-6水平均为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PACHE Ⅱ评分的AUC为0.907(95%CI:0.825~0.990),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6.67%;SOFA评分的AUC为0.831(95%CI:0.706~0.955),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6.67%;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的AUC为0.799(95%CI:0.657~0.941),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0.77%,灵敏度优于SOFA评分,特异度高于APACHE Ⅱ评分。结论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的表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研究和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中提取原头蚴,培养40 d后,以50个微囊/鼠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之后,每只小鼠按0.1 ml/10 g经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球蚴粗制囊液致敏。对照组继续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激发过敏后1 h,根据评分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每组各6只。取小鼠内眦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NK细胞、CD3+/CD4+/CD8+T细胞,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6、IL-1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和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01和P<0.01)。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和P<0.001),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变化。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IL-4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3含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证明了Th2细胞引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细粒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立细粒棘球蚴囊液外溢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学构成、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98例患者的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检测外周血呼吸道病毒抗体四项,并对BALF行病原学培养。根据病原体将患者分为A组(非细菌性肺炎)、B组(细菌性肺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患者BALF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水平。结果98例患者中病原体明确者37例。A组患者19例,其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12例,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腺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B组患者BALF细菌培养阳性者16例,其中肺炎链球菌7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A组患者BALF中CD8+升高,巨噬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BALF中CD4+升高,巨噬细胞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较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为最常见。肺炎患者的BALF中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指导肺炎可能病原学的早期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学构成、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98例患者的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检测外周血呼吸道病毒抗体四项,并对BALF行病原学培养。根据病原体将患者分为A组(非细菌性肺炎)、B组(细菌性肺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患者BALF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水平。结果98例患者中病原体明确者37例。A组患者19例,其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12例,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腺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B组患者BALF细菌培养阳性者16例,其中肺炎链球菌7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A组患者BALF中CD8+升高,巨噬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BALF中CD4+升高,巨噬细胞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较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为最常见。肺炎患者的BALF中细胞学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指导肺炎可能病原学的早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