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兰州城关区西关十字站整体改造设计过程,分析既有地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经由城市设计和地段更新的可行性研究,重点探讨场地各空间要素的整合重构和景观空间设计表达。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采用城市地下通道解决交通问题已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与应用较多单层通道不同,结合某工程对双层地下通道结构计算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其受力特点进行了论述,可以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植物完全断裂或轴移试验阳性或KT-1000侧侧差值超过5 mm或MRI上静态胫骨前移超过5 mm判定为术后失效,纳入术后失效组;按照1∶2的比例匹配术后2年内未失效者50例,纳入术后未失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随访时间、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失效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7.21°±2.20°,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14.36°±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术后失效组的术前胫骨前移为(8.29±3.42)mm,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4.09±3.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P<0.001)。两组性别、年龄、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分度、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17°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2,P=0.002),胫骨前移≥6 mm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1,P=0.006);而性别、年龄、BMI、半月板是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与术后失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17°和胫骨前移≥6 mm可增加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与网兜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7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已闭合。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10例,Ⅲ型22例,Ⅳ型5例。固定方式采用"8"字缝线法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8.91±9.34)岁(范围14~36岁),以两根2号高强度缝线交叉成"8"字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采用网兜缝线固定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9.63±7.85)岁(范围15~33岁),以三根2号高强度缝线编织成网兜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伸膝阻滞情况。结果"8"字缝线组随访(16.35±5.27)个月(范围10~22个月),网兜缝线组(14.06±7.18)个月(范围10~21个月)。末次随访时,"8"字缝线组的Lysholm、IKDC评分分别为(95.86±5.74)分、(90.53±4.61)分,网兜缝线组分别为(96.53±3.17)分、(92.15±5.5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3,P=0.462;t=1.018,P=0.279);"8"字缝线组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均为92%(23/25),网兜缝线组均为100%(12/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265);网兜缝线组手术时间为(61.8±6.3)min,较"8"字缝线组的(43.5±5.9)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4,P=0.025);"8"字缝线组伸膝受限(5°或以上伸膝受限)发生率为16%(4/25),网兜缝线组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50,P=0.032)。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与网兜缝线固定技术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网兜缝线固定技术可完整复位骨折块,术后伸膝阻滞发生率低,在治疗旋转Ⅲ型和粉碎Ⅳ型骨折中可能更具有优势;但有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的缺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止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2,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256.66,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9.14,P<0.001)。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F=155.996,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M(P25,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2=47.79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t=11.197,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U=5.161,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t=3.530,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t=4.765,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t=3.115,P=0.004)。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治疗组收治的24例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患者资料,男19例,女5例,年龄(27.88±7.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83±9.09)d;右侧16例,左侧8例。24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前十字韧带自股骨端完全断裂,胫骨侧残端保留完整。取伤侧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修整成前十字韧带移植物备用;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移植物穿过残端内部进行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股骨侧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界面螺钉固定。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估表,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和疗效评估;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估切取腓骨长肌腱后足踝功能的影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腓骨长肌腱取材部位疼痛的变化。结果24例随访时间(34.38±5.40)个月。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制备四股前十字韧带移植物直径(8.88±0.30)mm。术前Lachman试验中B级16例,C级6例,D级2例,无硬性终止点;末次随访A级23例,B级1例,均硬性终止点。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35.20±11.92)分,末次随访(94.29±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0,P=0.000);术前Tegner评分(3.46±0.93)分,末次随访(8.04±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53,P=0.000);术前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为(47.63±13.06)分,末次随访(91.71±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2,P=0.000)。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足踝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分别为(98.83±2.78)分和(98.17±4.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76)。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终访时腓骨长肌腱取材处疼痛VAS评分为(4.50±1.41)分、(0.54±0.65)分和(0.29±0.55)分,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0,P=0.001);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11)。术后无前十字韧带再断裂和关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具有可行性,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十字缝合和荷包缝合技术用于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后皮肤关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结直肠外科研究组各成员单位的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资料。样本量的确定采用优效性检验样本量计算,依据文献报道及前期工作基础,每组至少需要71例,两组合计需要样本量142例。术后评价切口疼痛情况、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等。主要研究终点为切口愈合时间,次要研究终点为切口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结果十字缝合组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67(11)岁[M(QR)];荷包缝合组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65(20)岁。两组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合并症、初始手术诊断和造口部位(回肠或结肠)、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率、术后切口疝均无明显差异。与荷包缝合组相比,十字缝合组的手术时间较长[80(10)min比70(10)min,Z=-2.381,P=0.017],但切口愈合时间较短[17(2)d比25(4)d,Z=-10.199,P<0.01],满意度调查中的愈合时间评分[3(1)比3(1),Z=-4.526,P<0.01]和总体满意评分[25(3)比25(3),Z=-2.529,P=0.011]优于荷包缝合组。结论十字缝合与荷包缝合具有相似的切口感染率,均可有效用于造口还纳后的皮肤关闭。十字缝合技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评分更高,可作用肠造口还纳后皮肤关闭的重要技术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髁间窝及胫骨平台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成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8例及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PCL撕脱骨折的膝损伤患者或健康成人4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4.35±14.06)岁(范围27~82岁)。行膝关节MRI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测量,包括髁间窝角、髁间窝宽度和高度、股骨内外髁宽度、股骨髁宽度、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冠状面胫骨平台倾斜角,并计算髁间窝形态指数及髁间窝宽度指数。比较两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L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来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测量者的组内和组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结果测量者的组内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9、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699、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705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802~0.980,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组间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0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778~0.971。单因素分析显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的横断面髁间窝角(52.56°±6.56°)、冠状面髁间窝角(54.81°±7.29°)、横断面髁间窝宽度[(19.62±2.32)mm]、横断面髁间窝形态指数(0.68±0.0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8.27°±3.53°)均明显高于非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分别为47.25°±5.62°、50.27°±5.27°、(18.63±2.18)mm、0.62±0.07、6.85°±3.1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β=0.102,OR=1.108,P=0.030)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β=0.151,OR=1.163,P=0.046)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AUC=0.67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AUC=0.631)对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冠状面髁间窝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发生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在中国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和数万例病例积累。大量文献报道证实其短中期临床疗效不亚于采用生物移植物的ACL重建术,且具备允许患者早期重返运动的优势。但新一代人工韧带的超适应证使用甚至滥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手术失败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改良Delphi法,经两轮问卷沟通和一轮圆桌会议,就新一代人工韧带在ACL重建术中的适应证选择达成共识。共识起草小组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按Sprague专业调查法设计问卷,在线完成收集。共识专家遴选自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共识制订小组就八项条款达成高度共识、两项条款达成普遍共识。共识制订目的是规范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ACL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共识指出:新型人工韧带可用于初次ACL重建,不仅适用于急性ACL损伤,也适用于慢性ACL损伤,有ACL残端的患者可能效果更佳;对运动员、肥胖、超重和需要重返运动的患者效果可能更好,对骨骺未闭和翻修病例需谨慎使用。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部门也在不断改善,叉车是该行业中重要的搬运工具,其使用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国叉车行业发展迅速,对叉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叉车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叉车门架结构的应力和变形以及巨大的门架系统噪音。本文分析了叉车门架的结构,以达到优化的目的,并使叉车门架的使用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