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萨伊德在《东方学》中从殖民历史的角度反思西方现代知识和文化体制的构成,认为现代西方的主体身份是在把殖民地东方作为“他者”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萨伊德及其后继者而言、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知识重构的批评方法、并以此将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形成进行历史化还原.后殖民研究的种种成果不仅重写了传统西方学科的构造历史,同时也启发了许多批评家通过否定西方的文化霸权来探索东方文化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在对东方的主体性(包括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重估之前,必须首先超越后殖民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系统的知识框架、摆脱“影响-接受”的单向东西文化交流模式.本文最后引用陈思和、刘禾及几位日本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以表明重塑中西文化关系的几种可能性.
简介:一、天平的失衡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在一种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处于不断的对话与交流状态,借用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作的一句比喻:应成为一种"理想社会中理想的说话人和听话人".[1]在这种对话与交流状态中,师生之间相互传达着信息,不断地沟通,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与交流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单向的状态:教师高居"权威者"的位置,始终处于"说话人"的状态.社会和教师本人对教师职责的要求也仅仅限于成为一名"理想的说话者",即按照社会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说教工作,使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轨道顺利地完成学业,就是尽职尽责,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学生则按要求扮演一名"理想的听话人",时刻要遵照教师的话语行动,始终处于"受"的状态.
简介:在大地上在大地上我爱她清晰的葱茏,像大海一样的夜晚,山冈上升起月亮,我爱月光中干干净净的乡村中国。那些母亲般的河流和炊烟,牧羊和妹妹,我爱她的沉默,她词语一般温良的棉布衣裳。风中的蒿草和秋天,我深深缅怀的童年遥想着寂寥的北斗,那青铜一样坚硬的万物的根,我爱它死死抓着的泥土。在大地上,我爱她深处秘密的箴语,没有一个祖国不如此静美,我爱时光的朴素,劳动人民深远的幸福。给女儿我要写下一个世界,一个小孩子的世界,没有恶与失望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堂。我知道,女儿,看着你,这个世界就不会再失去,看见你,我就觉得时光中充满了乐趣。即使我写下的诗歌像水中的词语,但它给了我那么多片刻的安宁。在这个世界上,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