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持久、难以缓解的疼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慢性疼痛管理中显示出独特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疏肝针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实验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采用疏肝针法,隔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4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呕吐,但症状较轻,未影响治疗;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症状较轻微,未影响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疼痛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表明疏肝针刺方法在治疗慢性疼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针刺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疏肝调神 针刺治疗 慢性疼痛管理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肝针法对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帕氟西汀治疗,针刺组采用疏肝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两组在治疗14天后,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即P>0.05.治疗第42天时,针化刺组焦虑/躯体化数值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HAMD评分可以观察,两种疗法的起效时间和整体疗效基本相似;在焦虑/躯体化治疗方面,针刺明显优于药物。从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测定可以观察,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也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促使抑郁的恢复,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 标签: 抑郁症 慢性疼痛 调神疏肝针法
  • 简介:摘要: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治疗难度较大。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前额叶损伤及相应神经递质变化密切相关。静息态脑电图能够直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拟利用静息态脑电图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分析“疏肝针法对前额叶相关功能以及额叶各脑区脑网络连接的影响。通过静息态脑电图技术,揭示疏肝针法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脑功能机制和效应规律,为该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疏肝调神针法 卒中后抑郁 临床疗效 脑功能影响 rsEEG
  • 简介:摘要: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治疗难度较大。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前额叶损伤及相应神经递质变化密切相关。静息态脑电图能够直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拟利用静息态脑电图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分析“疏肝针法对前额叶相关功能以及额叶各脑区脑网络连接的影响。通过静息态脑电图技术,揭示疏肝针法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脑功能机制和效应规律,为该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疏肝调神针法 卒中后抑郁 临床疗效 脑功能影响 rsEEG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肝针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穴,期门(双侧)、天枢(双侧)、腹结(双侧)、上巨虚(双侧)、太冲(双侧);用排便日记卡记录患者每日排便情况,观察到典型病例1例。结果本例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症状完全消除。结论疏肝针法对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疏肝调气针法 功能性便秘 病案报道
  • 简介:摘要灸法是祖国医学中最传统古老方法之一。在我国传统的灸法中,艾炷灸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艾卷灸法则出现较晚,太乙针属于药卷灸法的一种。太乙针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到了清代,本法在民间广为流传,用来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在当代,此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太乙神针 机理研究 临床应用
  • 作者: 程枫茹 张保云 杨佃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355 单秋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山东省名老中医单秋华教授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提出的疏肝针刺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可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内科疾病,以及皮外伤、五官科病症、乳腺疾病等外科疾病,亦可治疗妇产科及儿科疾病;可通过调节痛觉传导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还可改善创伤性应激障碍脑功能异常。疏肝在临床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医者临证时亦应做到与治相结合。疏肝针刺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较好思路,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亦明显不足。

  • 标签: 针灸疗法 疏肝调神针刺法 临床应用 机制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督针法结合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n=36)。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针法,研究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针法结合夹脊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 1个月的治疗,研究组的肢体痉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Fugl-Meyer和 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通督针法结合夹脊穴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通督调神针法 夹脊穴 脑卒中 后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凡刺之法,必先治"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为本,注重对""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以统针、以针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 标签: 针刺疗法 特发性震颤 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后抑郁用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针法治疗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中选择80例开展研究,将患者用计算机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针法治疗,对比HAMD-17评分、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HAMD-17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为97.5%,高于对照组82.5%,P<0.05;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在中风后抑郁治疗中,用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针法治疗,既可改善抑郁症状,又能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 标签: 中风 抑郁 加味四逆散 通督调神针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区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晋中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33例,即常规组(n=33)和观察组(n=33),常规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及热敏灸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针法及热敏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4周,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评分:治疗后HAMD、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结论: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借鉴。

  • 标签: 调神针法 热敏灸 周围性面瘫 焦虑抑郁混合状态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一组由脑血管性疾患及其危险因素所导致的血管性损害,所累及的认知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我国老龄化进展逐渐加快,然随着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亦成为了社会负担;关于VCI的治疗,中医针灸作为一种无毒副作用的治疗,现被广泛推崇;查阅诸多文献,然关于VCI的针灸治疗,多从“”论治,其“通督针法的疗效是突出的,现就VCI的几个重要疾病类型进行相关展述。

  • 标签: “通督调神”针法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 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督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海阳市人民医院12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3±5.23)岁;联合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63±4.96)岁。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通督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图(sEMG)指标[平均振幅值(AEMG)、持续时间]、神经营养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1.67%(55/60)比73.33%(4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P=0.008)。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常规组[(1.89±0.65)分比(2.96±1.04)分],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171.39±17.86)分比(136.84±15.7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均小于常规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常规组[(67.14±4.91)μg/L比(52.24±4.63)μg/L,(8.03±1.32)μg/L比(5.95±1.2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通督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显著,可通过调节血清NGF、BDNF水平提高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通督调神针法 吞咽功能训练 中风后吞咽困难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阳痿”,中医治法很多,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治疗一例阳痿患者,效果显著。

  • 标签: 补虚调神治阳痿
  • 简介:【摘要】介绍张唐法主任医师基于健脾益气与疏肝和胃治疗原则,采用“疏肝健脾针法”治疗功能性便秘之临床探讨,在改善患者排便次数、大变性状等方面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疏肝健脾针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首先从中医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角度探讨癌痛病机和治疗,认为神气衰败、心神不安既是癌痛患者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应注重“针刺治”,并阐明针刺治的内涵:第一点治广义之神,即唤醒和发挥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激发和调动人体正气;第二点治狭义之神,即从心神论治,使神气内守,血液充盈、运行通畅。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标准处方,同时也是治疗痛症的基础方,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的解析,认为此方治疗癌痛重在通督醒、宁心安神、养血,符合针刺治的内涵,据此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为临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

  • 标签: 针刺治神 醒脑开窍针法 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 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通巅疏肝针法与乌梅汤联合方案用于厥阴失眠者治疗中疗效。方法:52例厥阴失眠者为样本,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随机分组,A组通巅疏肝针法与乌梅汤联合干预,B组常规干预,对比两组疗效、匹茨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差异。结果:A组疗效96.15%较B组76.92%高、PSQI评分较B组低,P<0.05。结论:厥阴失眠患者行通巅疏肝针法与乌梅汤联合干预,可延长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深度、提升睡眠质量,高效可行。

  • 标签: 通巅疏肝针 乌梅汤 厥阴失眠 疗效
  • 简介:《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临床辨治咳嗽,从肺论治;久治不愈,可从肝、心二脏辨治的学术观点。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