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持久、难以缓解的疼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慢性疼痛管理中显示出独特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疏肝调神针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实验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采用疏肝调神针法,隔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4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呕吐,但症状较轻,未影响治疗;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症状较轻微,未影响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疼痛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表明疏肝调神针刺方法在治疗慢性疼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针刺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法对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帕氟西汀治疗,针刺组采用调神疏肝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两组在治疗14天后,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即P>0.05.治疗第42天时,针化刺组焦虑/躯体化数值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HAMD评分可以观察,两种疗法的起效时间和整体疗效基本相似;在焦虑/躯体化治疗方面,针刺明显优于药物。从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测定可以观察,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也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促使抑郁的恢复,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治疗难度较大。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前额叶损伤及相应神经递质变化密切相关。静息态脑电图能够直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拟利用静息态脑电图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分析“疏肝调神”针法对前额叶相关功能以及额叶各脑区脑网络连接的影响。通过静息态脑电图技术,揭示疏肝调神”针法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脑功能机制和效应规律,为该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治疗难度较大。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前额叶损伤及相应神经递质变化密切相关。静息态脑电图能够直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拟利用静息态脑电图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分析“疏肝调神”针法对前额叶相关功能以及额叶各脑区脑网络连接的影响。通过静息态脑电图技术,揭示疏肝调神”针法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脑功能机制和效应规律,为该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后抑郁用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中选择80例开展研究,将患者用计算机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对比HAMD-17评分、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HAMD-17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为97.5%,高于对照组82.5%,P<0.05;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在中风后抑郁治疗中,用加味四逆散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既可改善抑郁症状,又能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调神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区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晋中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33例,即常规组(n=33)和观察组(n=33),常规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及热敏灸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调神针法及热敏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4周,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评分:治疗后HAMD、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结论:调神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海阳市人民医院12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3±5.23)岁;联合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63±4.96)岁。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图(sEMG)指标[平均振幅值(AEMG)、持续时间]、神经营养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1.67%(55/60)比73.33%(4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P=0.008)。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常规组[(1.89±0.65)分比(2.96±1.04)分],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171.39±17.86)分比(136.84±15.7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均小于常规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常规组[(67.14±4.91)μg/L比(52.24±4.63)μg/L,(8.03±1.32)μg/L比(5.95±1.2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显著,可通过调节血清NGF、BDNF水平提高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首先从中医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角度探讨癌痛病机和治疗,认为神气衰败、心神不安既是癌痛患者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应注重“针刺治神”,并阐明针刺治神的内涵:第一点治广义之神,即唤醒和发挥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激发和调动人体正气;第二点治狭义之神,即从心神论治,使神气内守,血液充盈、运行通畅。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标准处方,同时也是治疗痛症的基础方,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的解析,认为此方治疗癌痛重在通督醒神、宁心安神、养血调神,符合针刺治神的内涵,据此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为临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