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我院 2015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40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超声检查,观察组行多层螺旋 CT检查( MSCT),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并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 8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76%),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通过影响检查与分析,可以比较良好的对原发性肝脏神经细胞分泌癌进行判断,对患者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胰腺神经鞘瘤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相关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84例患者,其中长海医院3例,文献报道81例。发病年龄17~78岁,平均55岁。男性30例,女性54例,主要症状为腹痛或体检发现胰腺占位病变。肿瘤主要位于胰腺头部,最长径1~18 cm,平均4.6 cm,呈实性、囊性、囊实性,以囊性变多见,胰腺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常可见半透明的神经外膜和纤维组成的包膜。15例行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术,诊断正确率为73.3%(11/15)。CT检查无特征性表现。35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资料完整,其MRI靶征为肿瘤组织在T1WI呈完全低信号,T2WI呈部分低信号、部分高信号;T1增强后可见与T2WI区域完全相反的信号特征,即T2WI低信号部分逐渐强化,呈高信号,而高信号部分未见强化,呈低信号。结论胰腺神经鞘瘤病例罕见,其MRI的靶征有助于提高对该肿瘤的术前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能量踝关节骨折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踝关节周围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特征,探讨Logsplitter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62例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9(42.3±11.7)岁,左侧27例、右侧35例。提取术前X线和CT影像,分析腓骨损伤、胫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内侧损伤及外侧韧带损伤的特征及其不同损伤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合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分析不同踝关节骨折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果腓骨损伤特征:横行或短斜形骨折占61.3%(38/62),存在蝶形骨块占25.8%(16/62),粉碎性骨折占11.3%(7/62),腓骨无骨折占1.6%(1/62)。胫骨损伤特征:外侧关节面压缩占38.7%(24/62),合并后侧压缩占6.5%(4/62);内侧损伤包括内踝骨折占87.1%(54/62),三角韧带断裂占12.9%(8/62)。下胫腓联合损伤特征:单纯韧带断裂占11.3%(7/62),合并Tillux结节撕脱骨折占8.1%(5/62),合并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43.5%(27/62),同时合并Tillux结节与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37.1%(23/62);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占12.9%(8/62)。根据Lauge-Hansen分型显示,其中旋前外展损伤占87.1%(54/62),旋前外旋损伤占8.1%(5/62),旋后外旋损伤占1.6%(1/62),无法分类的占3.2%(2/62)。结论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多样化,在严重骨折脱位的同时,可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损伤机制以外展位垂直暴力最为多见,部分也可为外旋位垂直暴力所致。
简介:摘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但目前诊断和防治POCD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神经影像学技术作为有效而无创的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学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以及PET与CT联合的新兴神经影像学技术在POCD为主的认知方面的应用和在POCD诊疗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旨在为早期诊断和防治POCD提供可靠的手段。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诊断标准提出了6大核心临床特征,包括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极后区综合征、急性脑干综合征、症状性睡眠发作或急性间脑综合征伴典型的间脑MRI病灶、症状性大脑综合征伴典型大脑MRI病变,其中影像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其6大核心临床特征所对应影像学改变的探讨以及常见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使影像科和神经科医师更好地认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同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诊断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LPD)眶下神经增粗(IONE)和额神经增粗(FNE)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眶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眼眶LPD 222例和炎性假瘤9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LPD患者包括淋巴瘤(含不典型淋巴增生)9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131例。LPD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21例,年龄(58±17)岁;炎性假瘤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龄(49±21)岁。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眼眶CT及磁共振T1、T2平扫加T1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层厚3 mm,读冠状位CT或磁共振成像图片,IONE判定标准为眶下神经直径大于视神经,FNE判定标准为额神经直径等于或大于视神经。记录IONE、FNE患者伴随的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疾病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发生IONE和(或)FNE的比例。结果IONE和(或)FNE在CT影像上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伴骨性眶下神经沟(孔)扩大,磁共振成像上表现为T1和T2加权像中等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明显,可向翼腭窝和颅内蔓延;可伴随泪腺肿大、眼外肌增粗、眶内肿块或鼻窦混浊等影像表现。222例LPD患者中12例发生IONE和(或)FNE,95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337,P=0.021)。LPD中,91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IONE和(或)FNE,131例RLH中10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RLH中,28例IgG4相关眼病(IgG4-ROD)患者中7例发生IONE和(或)FNE,103例非IgG4-ROD患者中3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32,P=0.000)。结论LPD中的多种疾病均可出现IONE和(或)FNE,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显示神经增粗及伴随征象,其中以IgG4-ROD最多见,具有一定特异性。IONE和FNE有助鉴别LPD与炎性假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32-838)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级别pNET超声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7例病理确诊为pNET患者(pNET组)和同期82例病理确诊为pDAC患者(pDAC组)的超声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表现的差异。对50例有明确病理分级(G1、G2、G3)的pNET病灶,比较不同病理级别pNET间超声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①pNET组与pDAC组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在病灶分布、病灶大小、回声、边界、血流信号、钙化以及合并主胰管扩张、肝转移、血管受累、三期增强水平及坏死无增强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超声特征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构建的包括病灶血流信号、合并主胰管扩张、肝转移及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水平等参数的回归模型,其诊断pNET的敏感性为0.988,特异性为0.791,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95%CI为0.920~0.983。②不同病理级别pNET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G1、G2、G3三组在合并肝转移及静脉期增强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1pNET仅10.5%(2/19)存在肝转移,而47.8%(11/23)G2 pNET及62.5%(5/8)G3 pNET存在肝转移;静脉期78.9%(15/19)G1病灶呈高或等增强,而100%(8/8)G3病灶消退为低增强。结论联合多项超声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鉴别pNET与pDAC,且不同病理级别pNET在超声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老年头晕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老年头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研究共选取 100例中老年头晕患者入组研究,其中 50例中年患者, 50例老年患者,对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年头晕患者以颅内血流流速增加为主,老年患者以颅内血流流速减缓为主,而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头晕、头痛症状评价未见显著差异( P>0.05);中年患者、老年患者颅内双侧血管不对称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 P>0.05)。结论: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中差异不大,颅内血流速度改变是头晕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影像学诊断是有效确诊神经内科头晕的诊断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骨原发恶性肿瘤颅神经侵犯的CT与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颞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合并颅神经侵犯的23例患者的CT、MR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80岁;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17例,包括面神经受累症状者15例,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观察颞骨恶性肿瘤神经侵犯的部位、神经根穿行孔道及神经根的形态、信号及强化等颅神经受侵的CT、MR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手术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CT、MRI显示颅神经受侵23例,其中面神经受侵22例,三叉神经受侵5例,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侵各2例,听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受侵各1例。颅神经受侵征象:CT显示面神经管扩大破坏22例,圆孔、卵圆孔骨壁、岩尖三叉神经压迹破坏各2例,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破坏各1例;MRI显示颅神经增粗、强化8例,神经根干与周围软组织强化影紧贴但未完全包绕3例,神经被肿瘤包绕14例。23例CT、MRI显示的神经受侵患者中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者17例,占73.9%。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16例患者中,CT和MRI影像显示的受累神经分别为19、23根,CT、MRI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一致分别为18、22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18/22)、95.7%(22/23)。结论颞骨恶性肿瘤容易出现颅神经侵犯,且以面神经受侵最常见。颅神经受侵CT表现为神经穿行孔道破坏,MRI可直接显示神经增粗、异常强化,神经紧贴软组织影或神经直接被肿瘤包绕。结合CT和MRI的影像评估可以全面精准显示颅神经浸润情况,且MR较CT更为灵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RGNT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6例,4例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其中2例累及松果体区、顶盖),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多发病灶1例,病灶分别位于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7例患者病灶均为以囊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者呈多囊性改变,位于脑室内者呈单囊性改变。CT平扫肿瘤囊变区呈低密度影,MRI呈稍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影像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后发现,肿块密度/信号改变与手术病理标本所见的囊变、出血、钙化相对应,囊性区域的信号改变与肿瘤的黏液基质成分以及陈旧出血改变相一致,肿瘤强化方式与肿瘤实性成分的分布及血供程度密切相关。结论RGNT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病理改变,结合其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 目的研讨盆腔肿块患者运用 CT影像学技术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自我院 2013年 10月至 2015年 1月收集的盆腔肿块病例中选取 86例充当试验对象,依次对患者进行 B超与螺旋 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① 86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证实,其中经 CT检出者 80例,检出率占 93.0%,显著高于 B超的 75.6%,有统计学差异( P<0.05)。②在定位病灶、判断病灶体积、显示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方面, CT的准确率是 97.7%、 96.2%和 100%,相比 B超的 89.5%、 86%和 75%明显更高,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盆腔肿块患者行 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病情并指导临床用药,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