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精神病院作为为精神类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的场所,具有独特性。保证病人的安全性是精神病院的设计的关要,医院空间环境对病人无论从心里、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也逐渐被认识,本文以南雄康宁精神病专科医院为例,探讨精神病院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 《精神病学》CBL改良教学模式的探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校2016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下,两组学生的学习满意率和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不满意2例(4.00%),对照组不满意8例(16.00%),(p<0.05);实验组综合满意48例(96.00%),对照组综合满意42例(84.00%),(p<0.05)。对比两组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差异,实验组改善明显,且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PBL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医学生的学习满意率,增强其在《精神病学》学习过程中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建议研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88例进行调查分析,查看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不同精神疾病类型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以及不同性别精神疾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情况。结果: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普噻吨、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规剂量(mg/d)分别为400-500、15-25、10-15、30-40、1-5、200-300、100-150、5-10、1-5,最大剂量(mg/d)分别为800、40、25、70、5、500、250、10、5,平均剂量(mg/d)分别为460±10、20±3、12±1、35±2、3±1、280±10、120±15、8±1、2±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等老年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氟哌啶醇:mg/d)分别为9.8±1.7、2.8±0.2、4.2±0.7、8.2±0.4、3.1±0.8,不同精神疾病类型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男性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女性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氟哌啶醇:mg/d)分别为7.05±0.24、7.11±0.21,不同性别精神疾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情况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使用剂量最低,舒必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使用剂量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用药原则。方法 在医院就诊的48例精神病患来当做此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在这之中主要涵盖精神分裂反复发作的病人30例,来运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针对首次发作的精神病的25例,来运用非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针对病情无法确诊的10例病患来联合运用这两种药物。结果 BPRS(简明精神量表评分)的减分率比一半时间达,在运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两类药物联合运用的小组之中实现(24.56±7.82)d,但是在运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小组之中时长为 (20.67±0.65)d,在以上两个组别之中,时间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统计学之上存在着一定的意义,即P<0.05。结论 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实施适当的调整,对于缩短疗程十分有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和语言沟通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们医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而言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加之心理干预和语言沟通护理模式,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比可明确,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在针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工作中,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实施心理干预和语言沟通护理,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使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这种护理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以来我院精神科就医的80名躯体化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把他们平均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的治疗措施,之后实验组内病人又增加了以心理干预疗法为主的辅助治疗措施。最后就两组病人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内病人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内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同样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实施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干预疗法为主的治疗措施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因此应当做好这部分治疗措施的推广应用,进而让患者尽早摆脱这类疾病的折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实验研究中,于我院中选取122例已经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进行糖尿病发生情况的统计,同时分析患者发生糖尿病的相关性因素。结果:122例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33例出现糖尿病,发生率27.04%。同时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来看,发生与未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其病程、年龄以及抗精神药物的服用情况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另外,通过对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后的血糖指标分析来看,氯氮平用药后的血糖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几种,(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良好疗效,但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因病程较长、年龄较大且服用氯氮平而引起糖尿病。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流浪与非流浪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梅毒螺旋体(TP) 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的差异与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法对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进行检查。对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对象进行送亳州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对梅毒抗体阳性者,立即复查梅毒二项,加做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并进行滴度检测。结果 流浪精神病住院患者中HBV、HCV、TP、HIV感染率分别为:2%、0%、10%、1%,非流浪精神障碍住院患者HBV、HCV、TP、HIV感染率分别为:1%、0%、1%、0%。结论 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梅毒、艾滋病都有感染,其中以感染乙肝和梅毒为主,明显高于同期非流浪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对来诊者应该加强检测及健康卫生宣教,及时施治,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采用心理治疗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反应性精神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选择其中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对比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明确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通过不同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对比其临床效果可以明确观察组更加优秀P<0.05。针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两组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反应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科学合理的采用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