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小学生的美术表达力与创造力具有极大的模仿性、可塑性,陈旧的教学方式会禁锢学生的发展思维,落入固步自封的模仿怪圈。如何改变此现状?图像分解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创新思维助力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精彩的美育成长平台。
简介:摘要在中国戏剧发展一百一十一周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革新与探索的浪潮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点。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西方现代戏剧作为中国戏剧诞生的起点,这其中必将有许多值得我们回顾、探讨、深思、总结的地方。西方戏剧从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文艺领域,剧作家们不断的涌现自己探索求新的姿态与成果时,就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石与未来。如田汉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倾心,郭沫若对表现主义的推崇等,都表明了当时的中国戏剧对西方戏剧的吸收及其产生的影响。关于曹禺的创作,有不少的研究学者认为曹禺的创作有西方剧作家的风格痕迹,无论是“模仿说”,还是“融化说”,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的创作确实产生了深厚且复杂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先入为主的戏剧形式的深刻印象,而是戏剧创作中跨时空的共鸣。
简介:帝国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精英阶层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弹性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19世纪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进程,加速了中国精英的变化,也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商业重要性的日益增长导致“绅商”混合精英的出现,地方军事化导致军事精英的崛起,专业化的发展促进功能性精英影响力的提升,精英地方自治权力的增长推动地方精英活动公共领域的出现,地方场域的差异导致精英阶层的分裂。在精英组织和政治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家权力和精英权力的竞争性扩张加剧了精英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灵活依赖各种资源、构建人际关系网络、通过文化霸权进行支配等精英行为模式,贯穿帝国晚期和民国精英转型的历史过程。
简介:郭启宏的话剧《李白》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当我们用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理论重新诠释《李白》时,李白身上同时具有的双重矛盾会更加突出地展现出来。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冲突,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是全剧的主要矛盾。家与国的取舍和清浊之争的现实冲突是外在的冲突和次要矛盾。剧作家通过三层戏剧冲突,进一步还原了李白悲剧性格及命运形成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盛唐文化观念,再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