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症(seborrheickeratosis,SK)皮肤镜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门诊临床拟诊为SK的66例患者,观察皮肤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不同皮肤镜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通过皮肤镜检查诊断SK58例(87.88%),通过病理检查确诊SK59例(89.39%);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皮肤镜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93.22%(55/59),特异度为57.14%(4/7),诊断符合率为89.39%(59/66),误诊率为42.86%(3/7),漏诊率6.78%(4/59),Youden指数0.504,Kappa值为0.901(P=0.004);四种类型皮肤镜表现对应的病理类型各有不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镜分型表现与病理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斑片型主要病理分型为角化型,天鹅绒样型主要病理分型为巢状型,疣状增生型主要病理类型为腺样型及刺激型,扁平丘疹型主要病理类型为棘层肥厚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红光治疗摩擦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不同发展阶段的摩擦红斑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康复新液和红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红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观察不同发展阶段的摩擦红斑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差异有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糜烂渗出型有效率100%,红斑型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糜烂型与红斑型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红光治疗摩擦红斑效果佳,尤其对糜烂渗出型效果更显著,并且副作用少。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儿童期发病患者约占15%-20%。儿童患者较成人更易出现狼疮肾炎、中枢神经受累及多脏器受损,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发病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并和疾病严重程度和脏器受累有关。2017年ACR和EULAR联合发布了SLE新的分类标准,增加了各项诊断要点的权重积分,有助于单脏器受累患者的诊断,提高了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达标控制治疗理念逐渐应用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重度患者常采用诱导缓解和达标控制之后的长期维持治疗。目前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策略主要目的是早期控制病情活动、防止脏器受损,从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治疗理念和新型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儿童SLE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老年性红斑狼疮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40例中青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变化、治疗方案和误诊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浆膜炎、肾、肺、心脏、血液系统、肌肉痛和神经损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蝶形红斑、肾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抗ds-DNA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CPR)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尿蛋白阳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接受间歇静脉滴注环磷酰胺疗方案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就诊误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6.11%15.00%,〈0.05)。结论老年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起病隐匿,且疾病活动指数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应该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并探究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16年 5月到 2017年 7月之间本院接收的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患者中选取 100例,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对照组患者 50例与治疗组患者 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依巴斯汀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7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48.0%)高,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能够对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进行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皮损状况、皲裂状况、疼痛状况以及角化状况,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