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剑突下切口肋间切口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118例,男67例,女51例。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剑突下切口组45例,男25例,女20例;肋间切口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剑突下切口组应用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以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肋间切口组应用传统胸壁肋间切口术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比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剑突下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例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肋间切口组(P<0.05)。结论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较肋间切口术式VATS切除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中转开胸,操作更简单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康复快速。

  • 标签: 纵隔肿瘤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切口 经肋间切口 视觉模拟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其护理要点。结果15例患儿治愈,2例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均未再次出现心包积液或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精准的病情观察识别及有针对性、规范化的精细护理,可以缩短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超微创封堵 儿童 心包积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其护理要点。结果15例患儿治愈,2例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均未再次出现心包积液或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精准的病情观察识别及有针对性、规范化的精细护理,可以缩短肋间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超微创封堵 儿童 心包积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间微创小切口在胸外科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部的100例胸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肺癌根治术70例、左胸食管癌根治术3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微创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手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胸外科手术属于常见手术,采取肋间微创小切口技术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切口小、创伤轻、康复快、并发症少及效果满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肋间微创小切口 胸外科疾病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窦切口外侧L型切口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借助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抽样,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样本,其中42例患者跗骨窦切口实施手术治疗,为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另外42例患者外侧L型切口实施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跗骨窦组、L型组术后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长度、Bohler角、Cissane角均优于术前,P<0.05,但术后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跗骨窦组手术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高于L型组(t=5.267 8,P<0.05);跗骨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6%,L型组发生率19.05%(χ2=4.086 5,P<0.05)。研究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跟骨复位丢失、踝关节和距下关节退变性OA的情况,结果提示跗骨窦组患者随访6个月跟骨复位丢失率优于L型组(χ2=4.200,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窦切口的手术治疗能够减轻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跟骨 跗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气胸(液气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气胸(液气胸)患者360例,分改良组(腋前线第三肋间引流)208例,传统组(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引流)152例,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引流效果,术后疼痛程度、引流管堵塞或脱落情况,及随后可能的胸腔镜手术切口再利用等。结果两组病例均手术成功,引流满意。改良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管堵塞或脱落情况的发生例数改良组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采用腋前线第三肋间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术后疼痛更少,符合爱伤及美容观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局麻微创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超声引导下于患侧第10、11、12肋骨下缘与脊柱交叉点处进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个部位注射0.5%布比卡因5 ml(含1/1000肾上腺素),然后在选定的穿刺通道上进行局部浸润麻醉(2%利多卡因10 ml+生理盐水15 ml混合液约10 ml)。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一步扩张法MPCNL,分别在钬激光碎石开始10 min及术后2 h、6 h、24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严重程度;术后2 h及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评估术中出血量;术后4周复查腹部平片或超声评估结石清除率。结果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需改变麻醉方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及术后2 h、4 h、24 h的VAS均值分别为2.6、2.2、1.8和1.3分,术后4周结石总体清除率91.3%(21/23)。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局麻MPCNL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肾镜 结石 局麻 肋间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剑突肋缘下与肋间胸腔镜手术在前纵膈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前纵膈肿瘤患者,纳入到试验中,展开探讨。分组方式以奇、偶数分组为主,将奇数患者设为对照组,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各29例患者。对照组为肋间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为剑突肋缘下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率、手术效果等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剑突肋缘下与肋间胸腔镜手术比较,手术时间更短,能够控制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有效控制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前纵膈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阑尾炎患者接受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70例阑尾炎患者,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随机分组,35例脐周切口微创手术纳入对照组,35例切口微创手术纳入观察组,对手术疗效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康复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外观及愈合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患者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疗效相当,切口微创手术切口外观与愈合情况具有优势。

  • 标签: 阑尾炎 经脐周切口微创手术 经脐切口微创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利用传统的动脉导管三角区寻找动脉导管;观察组40例,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的中点垂直线与降主动脉内侧缘交点作为动脉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损伤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找到动脉导管,术中均无导管撕脱大出血、漏扎及误扎,未发生乳糜胸。观察组手术时间(73.1±1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1.5±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0,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2.88±7.97)mL,对照组为(23.13±8.5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05)。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71,P〉0.05)。结论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这一特殊解剖标识可准确识别动脉导管确切位置,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解剖标志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肋间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及保守治疗证实为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切口疤痕妊娠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孕囊型,其中切口疤痕内孕囊型19例;突入宫腔孕囊型4例,突入宫腔孕囊型中2例误诊为宫内妊娠。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位置、范围、子宫肌层厚度及血供情况,及时诊断并能动态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切口疤痕妊娠 诊断 经腹超声 经阴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采取经脐切口脐周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经脐周切口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口治疗,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外观以及愈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在阑尾炎的治疗中存在的效果相当,但切口手术存在切口小、愈合良好的优势。

  • 标签: 阑尾炎 经脐周切口 并发症 经脐切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阴、腹、会阴联合超声对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切口妊娠患者57例,分析彩色多普勒阴、腹、会阴联合超声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诊断时孕囊23型、不均质团块型16例、胚胎型16例,检测准确度为96.49%。结论为切口妊娠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阴、腹、会阴联合超声诊断时准确度较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超声 切口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间单一切口微创直视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十病房同一术者行多支(两支及以上)OPCABG手术335例,其中男257例,女78例,年龄34~84岁,平均(61.35±8.79)岁。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旁路移植组(微创组,100例)和正中开胸旁路移植组(正中开胸组,23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旁路移植数等12项数据进行1:2匹配。匹配后微创组82例,正中开胸组127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心肌梗死2例,卒中1例;微创组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卒中发生。两组30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开胸组比较,微创组术中乳内动脉使用率更高,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再次开胸、新发房颤和机械辅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而围手术期输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正中开胸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两组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和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肋间切口微创多支OPCABG术是一种安全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疗效和近期通畅率与传统正中开胸OPCABG类似,术后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微创 倾向性评分匹配 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腹部切口手术产后护理的效果,探讨产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部切口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0例,将所有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组产妇采取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总结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泌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48小时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剖宫产手术后的护理措施中,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产妇术后状态,缩短术后产妇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泌乳时间,改善产妇术后恢复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切口 产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2012.1本院收治子宫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腹部及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宫颈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多数宫腔底部.宫腔中段及宫颈管内未见孕囊;宫腔下段近切口处见孕囊或混合性回声,与前壁下段肌层界限不清,其内或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病理诊断切口妊娠47例,恶性滋养细胞疾病1例,胎盘植入子宫切口1例。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剖宫产后切口妊娠具有很高的价值。

  • 标签: 妊娠 剖宫产切口 阴道彩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手术 主动脉夹层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剑突下与肋间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的308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术前均影像学临床诊断为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期MasaokaⅠ-Ⅱ期,不合并肌无力症状。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组(剑突组)和肋间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组(肋间组),其中剑突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32~80岁,平均(58.0±11.8)岁;肋间组231例,男114例,女117例,年龄25~78岁,平均(54.8±11.4)岁。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短期和长期疼痛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胸腺切除术,无中转开胸。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62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功能、合并症、病灶直径、病理类型、Masaoka分期、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额外追加镇痛次数、术后疼痛持续时间≥3个月的患者比例均低于肋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剑突组患者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其他均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相比肋间入路而言,剑突下入路具有不损伤肋间神经、术后疼痛(短期和长期)更轻的优势。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剑突下 胸腺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