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囊性脑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实验组接受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4例大部分切除,36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9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16例大部分切除,24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60.0%。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9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0.0%(P<0.05)。实验组40例患者中36例未复发,4例复发,复发率1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28例未复发,12例复发,复发率30.0%。实验组肿瘤复发率1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0.0%(P<0.05).结论:囊性脑肿瘤治疗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效果更好,并复发率较低,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慢性泪囊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和实验组(30例,鼻内镜下泪囊造口+引流管置入),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可以有明显提高慢性泪囊炎患者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主动脉球囊反搏是治疗缺 血性心脏病的机械循环辅助方法,在严重冠心病围手术期可发挥良好辅助作用,放置时机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如何能缩短血运重建时间,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心室收缩功是临床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不同应用时机的研究进行综述,皆在为临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不同应用时机提供参考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水囊结合超声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80例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开展此次研究。随机(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记录分析两组的检查时间;对比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水囊结合超声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 患者焦虑抑郁状况、IABP平均应用时间、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80例IABP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实施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 抑郁状况、IABP 平均置管时间、舒适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置管后第3天第6天及拔管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置管后第6天及拔管后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 IABP 平均置管时间为( 119. 4 ± 29. 4) h,对照组为( 141. 3 ± 30. 7)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IABP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减少IABP置管时间和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促进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全面康复,对临床护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之间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一般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给予观察组,对比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RR、SPO2、HR、DBP、SBP以及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RR、HR较对照组明显更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DBP、SBP以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患者病症改善较明显,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