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重要的中医药基础理论,这一机理反映出肺与肠在生理功能上的密不可分,折射出脏与腑的紧密联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并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络学说。本文梳理了基于该机理的生理功能联系、脏腑联系、阴阳关系、经络学说四大方向的临床诊疗思路,并建议关注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哮喘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征,为"肺-肠轴"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月-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30例哮喘患儿及28例健康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测序,运用主成分分析(PCA)、LEfSe分析、线性判别(LDA)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哮喘患儿差异肠道菌群特征。结果哮喘组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141.96±27.42)比(164.54±50.58),P=0.048]、Shannon指数[(2.49±0.51)比(2.80±0.56),P=0.044]低于健康儿童组,Simpson指数[(0.18±0.06)比(0.13±0.07),P=0.010]高于健康儿童组。哮喘组肠道菌群丰度较健康儿童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与健康儿童组细菌丰度存在差异,可能与哮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哮喘儿童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从肠道菌群方向治疗哮喘成为可能,也为从肠道菌群层面研究肺-肠关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之一,古人发现了肺与大肠之间的特定联系,通过阴阳学说、经脉络属构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该理论有现代医学的科学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急诊医学界首次开展肠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以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急危重症领域展现出了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胚胎早期发育方面分析了肺与大肠的一致性,在脓毒症中通过肠道菌群移位学说解释了肺与大肠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并针对肠道与肺具有相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可能的免疫应答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传统理论提供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针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积极探讨肺与大肠相关性脏腑络属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治疗1组20例、治疗2组20例以及治疗3组30例患者,给予治疗1组患者肺经针刺治疗,治疗2组患者进行大肠经针刺治疗,治疗3组患者进行肺大肠经针刺治疗.并选取2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治疗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40%(P<0.01;P<0.05;P<0.01),治疗1组与2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后的FVC、FFV1和PEF均较组间治疗前显著上升,且3组治疗后的FVC、FFVI和PEF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提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大肠针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简介:在中医学中,“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重要的脏腑相关理论,自古便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关于肺肠相关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宏基因组学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产物,其是以生态环境中的所有细菌与真菌的基因组DN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与异源表达的方式筛选出有用的基因及其产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菌与真菌的基因组DNA之间的功能与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因此能够摆脱传统只依靠培养微生物基因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束缚,显著扩大微生物基因的可探测范围,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当中。本文通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及临床研究的情况进行初步的归纳、分析并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在肺、肠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介绍,旨在提出借助宏基因组学的技术与方法来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初步设想。
简介:目的:评价清肺承气颗粒对大肠腑实证合并ALI/ARDS患者的肺功能和肠功能的影响,以及肠功能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从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在5个中心入选符合大肠腑实证表现的腹部疾患合并肺损伤的患者207例。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通里攻下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通里攻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里攻下药物清肺承气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d、3d、7d的氧合指数、L/M,治疗前、治疗后7d的APACHEⅡ评分,治疗7d后病死率。结论:清肺承气颗粒治疗大肠腑实证表现的腹部疾患所致肺损害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肠屏障功能,降低病死率,并证实肺功能的改善与肠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通过治疗作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密切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并同时进行HP检查的240例患者,其中大肠息肉患者80例(大肠息肉组),大肠癌患者80例(大肠癌组),电子肠镜检查正常者80例(对照组)。分析不同病理学改变与HP感染的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77.5%,大肠息肉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63.7%,正常组患者HP阳性感染率为32.5%,存在统计学差异;HP感染在腺瘤状息肉中明显高于炎性息肉,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P感染与大肠息肉(腺瘤状息肉)、大肠癌之间存在相关性,在腺瘤状息肉患者中要注意HP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大便隐血检查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主要方法2013年12~2014年12月收集本院内镜室肠镜检查患者粪便隐血实验结果,并与肠镜检查结合分析粪便隐血与大肠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大便隐血在大肠癌、炎症性肠病、异型增生、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及无异常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66.67%、83.33%、61.67%、39.22%、33.33%、6.16%。大肠癌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正常肠粘膜(P<0.05)。癌前病变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限流息肉、肠道炎症、正常肠粘膜(P<0.05)。结论粪便隐血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便隐血实验对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