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别研究肺纯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的影像表现,对照其病理分型,评价通过影像学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判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8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并且存在肺纯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证实非侵袭性腺癌 32 例(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 AAH ) 15 例,原位癌( AIS ) 17 例);侵袭性腺癌 56 例(包括微浸润腺癌( MIA ) 25 例,浸润腺腺癌( IADC ) 31 例)。进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从纯磨玻璃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及边界,对各个纯磨玻璃结节进行分析,重点判断纯磨玻璃结节是否具有肺腺癌的典型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结合手术及病理诊断,判断其侵袭性与肺腺癌影像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 肺纯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在病灶大小、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上,侵袭性组>非侵袭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具有良好的判定作用。病灶的大小、 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是判断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对大肠癌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精简的香港中文大学《结直肠癌认知调查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74例遗传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调查,分析该人群的大肠癌认知特点及水平并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对大肠癌具有较高认知者占60.2%(165/274),部分认知者占23.7%(65/274),较低认知者占16.0%(44/27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情况、血亲亲属中患大肠癌人数等因素影响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P<0.05),年轻、女性、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单身、公费/城镇医疗保险、有商业保险及血亲亲属中患大肠癌人数>4例者大肠癌认知水平较高。结论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研究对象认知水平很低,其大肠癌认知水平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措施提高部分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以更好地防治大肠癌。
简介: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及6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标记分析。结果PAK1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阳性率为10.0%,在大肠腺瘤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0%、33.3%和33.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65.0%。大肠癌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及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P〈0.01),且高于伴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1)及伴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低分化大肠癌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大肠癌患者(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Dukes分期中的C期和D期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A期患者(P〈0.05)。结论PAK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简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是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两种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给防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1流行特点这两种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凡是目前有这两种病流行的地区,大多数鸭群都存在两种病的混合感染。2-5周龄幼鸭多发,自然感染发病率20%-40%,有的鸭群感染率达90%,死亡率5%-80%,这取决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及应激因素。一般新饲养的场地和在流动水域饲养的鸭很少发病,然而,连续饲养几批之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有所提高,特别是旱地养鸭,每批均于2-3周发病。不少鸭群随着饲养批数的增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尿标本,筛选出480株大肠埃希菌。纸片扩散法(K-B)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480株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中,产ESBLs有182株(37.9%),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呈交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耐药。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病情严重者应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产ESBLs有398株(62.1%),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耐药性均大于50%,不宜经验首选。对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可以经验用药。阿米卡星耐药率13.4%,可作首选。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参照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自发性破裂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7月至2009年12月所收治的11例大肠自发性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人均手术探查证实破裂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5例,乙状结肠中段3例,乙状结肠起始部1例,升结肠1例,脾曲1例,既往有慢性便秘史8例,合并轻度直肠脱垂2例,余3例无特殊记载;8例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上消化道穿孔,结肠癌穿孔,炎性穿孔或粪块性穿孔;3例单纯修补术后康复,8例术后3月行闭瘘术后恢复,3例术后死亡。结论大肠自发性破裂与病人本身结肠所处的形态和位置有很大关系,腹内压和肠管内压增高是该病的诱因;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提高术前确诊率的关键在于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式根据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腹腔污染程度、发病时间来定,以修补关闭穿孔或肠管切除吻合加乙状结肠造口术为最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