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载药栓塞微球(Hepasphere)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2例肝脏肿瘤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使用Hepasphere微球栓塞,对患者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mRESCIST标准,术后每月随访一次。1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3~69岁,中位年龄51岁。12例患者共行22次TACE。其中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7例(原发肿瘤为结直肠癌3例,胆囊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结果12例患者随访7~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月,根据mRESCIST标准,3月疾病缓解率为50%,疾病控制率为83.3%,6月疾病缓解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7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并发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肿瘤破裂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少数患者术后当天腹痛较重,需盐酸哌替啶止痛,其他患者腹痛较轻。结论应用新型栓塞微球(Hepasphere)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远期效果仍需大量病例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肿瘤部位的pH值要比正常组织的pH值低,研究者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具有pH响应性的纳米胶束,pH响应的化学结构通常是特殊的化学键以及与pH转变有关的静电作用和亲疏水转变。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使纳米胶束在符合一般药物胶束的特性要求的同时,实现对肿瘤部位低pH值的环境响应性释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药卡培他滨治疗胃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恶性肿瘤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A组采用单药卡培他滨治疗,B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平均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疗效为27%,B组临床疗效为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5±1.25)个月,B组为(12.85±1.47)个月,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结论以卡培他滨单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比较好,单药治疗适合为KP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治疗,应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疗程14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复常天数上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在肝功能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显效率上高于对照组。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的肝损害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