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它们通常会在健康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全身性细胞毒性。近年来,新剂型药物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作为热点的靶向给系统(TDDS)为近年来的热门。肿瘤靶向给是指使用具有特定肿瘤靶向特性的导向分子(载体)将治疗药物背负至肿瘤,选择性地、局部地杀死肿瘤内的肿瘤细胞(和转移性肿瘤细胞),以避免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并提高其有效性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 抗肿瘤
  • 简介:摘要贾师临证处方时,常常双并书,寓意两之配伍应用,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贾英杰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对”临证经验,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 标签: 肿瘤 对药 名中医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载栓塞微球(Hepasphere)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2例肝脏肿瘤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使用Hepasphere微球栓塞,对患者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mRESCIST标准,术后每月随访一次。1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3~69岁,中位年龄51岁。12例患者共行22次TACE。其中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7例(原发肿瘤为结直肠癌3例,胆囊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结果12例患者随访7~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月,根据mRESCIST标准,3月疾病缓解率为50%,疾病控制率为83.3%,6月疾病缓解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7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并发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肿瘤破裂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少数患者术后当天腹痛较重,需盐酸哌替啶止痛,其他患者腹痛较轻。结论应用新型栓塞微球(Hepasphere)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远期效果仍需大量病例进一步观察。

  • 标签: TACE 肝脏肿瘤 Hepasphere微球 载药微球
  • 简介:摘要“十八反”“十九畏”被认为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古往今来许多医家敢于破格用药,用其治疗疑难杂症,疗效颇佳!近年来恶性肿瘤渐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癌瘤病疾,毒陷邪深,柞攻不克,实施有效的手段控制恶性肿瘤已迫在眉睫,采用相反相畏治疗,可发挥其“怒性”、“霸道”作用,以冀有所转机。但运用时必须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因人、因病、因时制宜,严格掌握剂量、剂型、给途径和用药时间,切不可轻试妄投。今从“十八反”“十九畏”的历史沿革、历代医家的认识及自我临床经验等方面探讨其抗肺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可能。

  • 标签: 十八反 十九畏 肺部肿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联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针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联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常规应用雷莫司琼治疗,观察化疗后缓解胃肠道反应的效果。结果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联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中药源广泛,价格低康,针刺简便易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 标签: 针药联合 肿瘤 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 : 近年来, pH/酶、 pH/ATP、 pH/pH、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 pH/磁场、光 /氧化还原等双响应性载体系被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智能递送药物,该体系能使肿瘤药物靶向积累在肿瘤部位,且在肿瘤部位及癌细胞中缓慢释放,本文探讨了双响应性载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未来研究可将多重响应性应用于肿瘤治疗中,以设计出能精确“按需”释放和治疗效果更强的载体系。

  • 标签: [ ]肿瘤治疗 双响应性 载药体系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40%。大部分胶质瘤由于具有浸润生长及恶性变的特点,即使通过手术、放疗甚至化疗也难以治愈。有资料显示,胶质母细胞瘤经确诊后1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平均生存期仅53周。化疗是恶性脑肿瘤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98%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脑病变部位,限制了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有研究表明纳米载体能携带药物穿透BBB,

  • 标签: 原发性脑肿瘤 靶向给药 纳米 恶性脑肿瘤 化疗药物 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部位的pH值要比正常组织的pH值低,研究者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具有pH响应性的纳米胶束,pH响应的化学结构通常是特殊的化学键以及与pH转变有关的静电作用和亲疏水转变。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使纳米胶束在符合一般药物胶束的特性要求的同时,实现对肿瘤部位低pH值的环境响应性释

  • 标签: 肿瘤治疗 pH响应性纳米载药胶束 设计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卡培他滨治疗胃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恶性肿瘤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A组采用单卡培他滨治疗,B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平均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疗效为27%,B组临床疗效为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5±1.25)个月,B组为(12.85±1.47)个月,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结论以卡培他滨单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比较好,单治疗适合为KP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治疗,应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培他滨 胃恶性肿瘤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肿瘤导致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抗肿瘤导致肝损害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疗程14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复常天数上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在肝功能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显效率上高于对照组。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肿瘤导致的肝损害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抗肿瘤药 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