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fundic gland type,GA-FG)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罕见的高分化型胃腺癌,起源于胃底腺区的黏膜,不伴有慢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易侵犯黏膜下层,但很少有淋巴或血管浸润,恶性程度较低。目前关于GA-FG的大样本研究较少,以个案报道为主,且大部分病例来自日本和韩国。GA-FG虽有特异的内镜、临床及病理表现,但由于其罕见性以及临床医师对其形态学特征等的认知不足,目前仍存在诊断困难及漏诊等情况。本文就GA-FG的内镜、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GA-FG的诊断率,从而能够及早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采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手术的临床疗效归结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选顺序进行排号,并随机平均分组,命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则采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血糖指标上,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及空腹C肽(C-P)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除BMI之外均比参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进流质食物时间上,研究组均比参照组显著更短(P<0.05)。结论临床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采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手术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促进患者恢复效率的提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及治疗,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例胃底腺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症状就诊,1例因胃癌术后复查胃镜。结合白光胃镜和放大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结果,诊断胃底腺型胃癌。同时复习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报道的胃底腺型胃癌195例,分析并总结该疾病的内镜特点、病理特征和诊疗经验等。结果胃底腺型胃癌198例,男女比1.6∶1.0,年龄39~87岁,平均年龄65.3岁,79.82%(91/114)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平均直径8.97 mm,89.9%(178/198)患者病变浸润至黏膜下。91.98%(149/162)患者为主细胞优势型,98.86%(130/140)患者为无淋巴血管侵犯,97.6%(162/166)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型胃癌为罕见的低异型高分化胃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老年人多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主细胞优势型为主,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多数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P型空肠袢代胃术在胃癌胃切除患者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组与A组,各34例,A组予以常规Lahey + Braun 吻合术,B组予以P型空肠袢代胃术,分析2组治疗价值。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体质量增加明显优于A组(P<0.05);B组、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8%、29.41%,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胃癌胃切除患者消化道重建中实施P型空肠袢代胃术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规避并发症发生率,优化体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胃旁路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术后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科室行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的48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BMI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患者术后3、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89±1.15)mmol/L和(5.40±0.62)m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餐后2h血糖分别为(9.82±1.12)mmol/L和(9.22±1.01)m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HbA1C分别为(7.26±0.46)%及(6.8±0.35)%,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BMI较术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安全可行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