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科 2015 年 4月至 2019 年 4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为 CAG的患者 1440例,对这批患者镜下黏膜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和不同黏膜形态对 CAG诊断的灵敏度( Se)、特异度( Sp)及阳性预测值( PV)进行计算。结果: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69.86%;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 CAG诊断的 Se为 6.00%-35.02%,只有一种表现的患者其 Sp与 PV均低于两种表现共存的,当3种表现都存在时 Sp、 PV均为 100.00%。结论: 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表现有助于 CAG的诊断,且黏膜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慢性胃炎患者的病例形态和特征,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期间我院共接收了慢性胃炎患者186例,全部患者经过胃镜粘膜检查以及取样进行病理学研究,根据检查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两种慢性胃炎符合率分别为95.9%(116/121)、51.4%(36/70),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高,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没有那么高,因此说明,临床中慢性胃炎患者可以通过胃镜和病理组织来进行一些胃炎的诊断,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简介:摘要: 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黏膜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步损伤胃黏膜上皮,导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肿瘤变化,胃黏膜小肿瘤已成为公认的癌前病变。因此,国际癌症机构已经成为Hp感染阳性胃癌的第一要素,起到了促进慢性胃炎发生的作用。另外,Hp感染后产生的液泡毒素、氨毒素等引起的粘膜炎症及菌体细胞壁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改变胃黏膜和细胞的原有结构。此外,大量胃酸可以通过十二指肠黏膜转化为上皮肠化生,发展为胃癌。因此,该研究旨在分析Hp感染后与胃镜病理组织诊断的关系、胃病与病理组织的关系,目前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研究组(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各输血量占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4%,与对照组8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量0、1~200、201~400、>400mL占比分别为62.9%、20%、14.3%、2.9%和25.7%、31.4%、28.6%、11.4%,研究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效果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研究组(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各输血量占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4%,与对照组8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量0、1~200、201~400、>400mL占比分别为62.9%、20%、14.3%、2.9%和25.7%、31.4%、28.6%、11.4%,研究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效果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和胃镜下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4例患者为距离末次出血24h内接受胃镜检查及胃镜下止血治疗,对照组患者24例为末次出血24h以上接受的胃镜检查和常规治疗方法。结果两组患者在胃镜下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确诊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急诊胃镜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有良好的效果,且急诊胃镜下止血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胃镜以及在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共计纳入研究对象60例,均为此时间段内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将此6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治疗的30例患者命名为参照组,接受急诊胃镜检查及胃镜下治疗的30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时输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急诊胃镜下治疗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该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参照组患者短,住院时输血量比参照组患者少(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检查胃下垂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20例腹胀、消化不良病人同时经胃镜检查,X线检查确定胃下垂患者的例数,得到胃镜检查的确诊率。结果20例患者经过临床症状诊断以及X线钡餐检查后确诊为胃下垂的患者为215例,诊断率为97.7%,其余5例医生诊断为慢性胃炎以及非器质性病变的消化不良;2.220例患者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胃下垂的患者218例,218例中与X线检查相符合的为213例,5例为实验室检查可疑,经过追踪随访最终确诊为胃下垂,诊断率为99.1%,其余2例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胃炎或者合并消化不良。结论胃镜下诊断胃下垂可以作为临床确诊胃下垂的重要诊断依据。胃镜下诊断率与X线诊断率相持平,但是由于患者较难以接受胃镜作为治疗效果的跟踪途径,X线与胃镜作为共同的诊断,治疗监测各自具有优势,临床中建议配合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镜下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侯马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0例,均行胃镜检查,参考胃癌胃镜临床诊断标准、日本内镜学会早期胃癌分型标准进行镜下评定,提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参考病理分类标准进行分型。结果80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隐痛(71例,占88.75%)为主要表现,其次是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镜下分型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Ⅱ型(32例,占40.00%)、Ⅲ型(27例,占33.75%)、Ⅰ型(21例,占26.25%),病变部位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窦(68例,占85.00%)、胃体(52例,占65.00%)、胃角(41例,占51.25%)、贲门(29例,占36.25%)。早期胃癌病理特点以乳头状腺癌最常见(31例,占38.75%),其次是高分化管状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结论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下较易定位病灶及分型,胃镜下提取标本的病理结果可明确胃癌性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常规胃镜及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 方法: 从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成功接受套扎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40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行常规胃镜)和实验组(行无痛胃镜),各组均为 20 例。 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 95% ( 19/20 )和 70% ( 14/20 ),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5% ( 1/20 )和 25% ( 5/20 ),实验组均占据优势(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痛胃镜辅助下 套扎治疗 对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负面影响小,有助于患者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5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组,药物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胃镜组则采取急诊胃镜及胃镜治疗。比较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和平均输血量;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监测水平;再出血发生率。结果胃镜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和平均输血量、血红蛋白Hb监测水平相比较药物组更好,P<0.05。胃镜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急诊胃镜及胃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措施,并对比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在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我院接收的胃息肉患者 80例,将其再 作为对象展开探究。采用随机数字法,设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有 40例。对照组为普通胃镜下息肉切除术,观察组为无痛胃镜下息肉切除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P< 0.05)。结论:无痛胃镜下息肉切除术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效果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