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4.65±17.38)min、(4.35±1.09)h、(4.67±1.02)d、(97.68±9.54)ml、(6.05±1.71)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别为(36.05±3.44)mm、(17.23±1.56)mm、(101.37±14.26)cm/s,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与参照组2.86%(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手术时间间隔与手术修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4例AMI合并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65.5±3.3)岁。VSD大小(15.8±5.8)mm,位于前尖部10例,位于后下部4例。根据AMI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1组(9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2组(5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所有患者取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VSD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全组死亡2例,1、2组各1例,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脓毒血症。全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分别为(203.9±52.3)min和(152.4±44.8)min。与1组相比,2组患者的术前左心室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0.304±0.023对0.408±0.103,P=0.035),术前休克比例高(100%对33.3%,P=0.031),急诊手术率高(100%对11.1%,P=0.003),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60.0%对0,P=0.027)。平均随访53.6个月,期间未发现残余分流和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AMI合并VSD的有效方式。从发病至手术时间超过1周时,患者状态更稳定,手术更安全;1周内接受手术的患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更多见,使用机械辅助支持可以纠正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急诊手术围手术期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室间隔穿孔的影像学与电学特征,探讨规避室间隔穿孔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0例,术中使用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有无室间隔穿孔,分为穿孔组(7例)及非穿孔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心室导线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等指标。结果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导线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孔组的导线阻抗趋向低于非穿孔组[(707.000±170.321)Ω对(822.727±225.071)Ω,P=0.208],穿孔组的导线阈值略高于非穿孔组[(0.843±0.310)mV对(0.797±0.303)mV,P=0.7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感知、阈值、阻抗等参数不足以判定是否发生室间隔穿孔,需寻找更有效方法以协助判断,提高左束支区域起搏导线植入的安全性。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室间隔穿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减少手术输血对患儿输血量、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患儿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少输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减少输血组:(1)麻醉后根据血压情况经中心静脉缓慢放血5 mL/kg,储存入专用枸橼酸抗凝储血袋置4 ℃恒温冰箱中保存;(2)从切皮开始严密止血,锯开胸骨止血后,全身肝素化,回收创面出血,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3)尽量缩短体外循环管路,术中红细胞比容(Hct)在0.18~0.20以上不输注红细胞,停体外循环后,回输膜肺及管道余血;(4)术中足量使用抗纤溶药物,鱼精蛋白中和后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回收血液;(5)应用止血药物和止血材料;(6)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引起出血,避免盲目补液,减少不必要的血液稀释;(7)术后早期鼓励患儿下床活动,改善患儿胃肠道活动,以达增强营养的目的。对照组:(1)不常规术前预备自体血;(2)主动脉插管前全身肝素化;(3)常规体外循环装置;(4)ICU常规治疗。对2组患儿一般情况、红细胞输注率、平均红细胞用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脱离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肺部感染率、二次气管插管率、二次手术率、转中胶体渗透压(COP)及转中、术前、术后、出院时血红蛋白量、Hct等进行比较。结果72例患儿均顺利康复出院,减少输血组红细胞输注率为22.22%(8/36例),对照组红细胞输注率为83.33%(30/3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2,P<0.05)。减少输血组红细胞用量为(1.56±0.68) U,对照组红细胞用量为(4.26±1.12) U,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P<0.05)。减少输血组术后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2.35、2.22,均P<0.05)。2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脱离呼吸机时间、出院时血红蛋白量、出院时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85、0.85、0.72,均P>0.05)。2组肺部感染率、二次气管插管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6.36、55.33、55.33,均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中采用减少手术输血安全可行,且有助于减少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血液用品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减少输血并发症。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围术期 减少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生心脏破裂(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于2013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选取28例合并CR的AMI患者为CR组,按照1∶2选择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和入院GRACE评分匹配的56例未合并CR的AMI患者为非CR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女性44例(52.4%),平均年龄为(74.32±11.54)岁。CR组中,游离壁破裂16例,室间隔穿孔11例,游离壁破裂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住院期间,CR组21例死亡(75.0%),而非CR组无死亡病例。CR组和非CR组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较非CR组相比,CR组的脑梗死比例多(39.3%比8.3%),白细胞计数高[(12.30±3.63)×109/L比(10.87±2.35)×109/L],入院时外周收缩压水平低[(116.54±24.84)mmHg比(127.33±22.59)mmHg],室壁瘤的比例高(35.7%比8.3%)。此外,CR组的β受体阻滞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使用率均明显低于非CR组(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既往脑梗死(OR=6.00,95%CI:1.43~25.26,P=0.01)和室壁瘤(OR=7.45,95%CI:1.75~31.71,P<0.01),β受体阻滞剂为独立的保护因素(OR=0.07,95%CI:0.02~0.25,P<0.01)。结论合并CR的AMI患者短期死亡率高,常伴有脑梗死病史、血白细胞升高、室壁瘤和低血压。既往脑梗死和室壁瘤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为其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2,95%CI:1.05~1.75,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OR=2.25,95%CI:1.62~2.82,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OR=1.82,95%CI:1.31~2.43,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OR=1.78,95%CI:1.26~2.32,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OR=2.50,95%CI:1.52~2.98,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室间隔破裂 三尖瓣闭锁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犬室间隔心肌内激光与射频消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健康的成年比格犬1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激光组和射频组各6只,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心尖激光或射频消融实验犬室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通过影像、实验室、病理分别对消融术前以及消融后即刻、1周、1个月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所有实验犬消融后均存活。激光组及射频组消融后左室流出道峰值梯度即刻降低(均P<0.05),但在1周后较消融前升高(P<0.05),1个月后与消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厚度在消融后即刻较消融前增厚(均P<0.05),消融后1周、消融后1个月与消融前比较变薄(均P<0.05)。射频组消融体积大于激光组[(372.50±69.06)mm3对(116.65±20.15)mm3,P<0.001],穿刺与消融时间少于激光组[(56.00±3.22)s对(260.00±65.39) s,P<0.05)]。结论激光及射频两种消融方式在室间隔心肌消融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相比较而言,射频消融操作相对简便。

  • 标签: 超声引导 室间隔 激光 射频消融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开展精细化管理,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 2016年 6月 -2018年 6月来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 10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 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 +精细化管理,对比护理干预后两者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在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精细化护理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开展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开展使用。

  • 标签: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精细化管理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 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选择我院在 2019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11 月份收治的 70 例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分析超声心动图资料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结果: ① 动脉水平闭锁共有 46 例。在 动脉水平闭锁中, 26 例 显示 PA,内径在 38 ±0.02cm 范围内 ,20 例 未显示 PA;其 AO内径在 0.58 ±0.14cm 范围内; PA/AO在 0.52 ±0.03cm 范围内; 融合部为可见, 肺动脉发育情况 (n)及内径 (cm)方面,其中, 左右分支发育尚可共有 22 例, RPA:0.29 ±0.10 cm, LPA:0.26 ±0.05 cm, 左右分支发育不良共有 24 例, RPA:0.18 ±0.05 cm, LPA:0.17 ±0.03 cm。 ②瓣水平闭锁共有 24 例。在 动脉水平闭锁中, 18 例 显示 PA,内径在 0.37 ±0.03cm 范围内 ,6 例 未显示 PA;其 AO内径在 0.63 ±0.12 cm 范围内; PA/AO0.51 ±0.04cm 范围内; 融合部为可见, 肺动脉发育情况 (n)及内径 (cm)方面,其中, 左右分支发育尚可共有 13 例, RPA:RPA:0.29 ±0.02 cm, LPA:LPA:0.26 ±0.05 cm, 左右分支发育不良共有 1 1 例, RPA:0.19 ±0.05 cm, LPA:0.17 ±0.04 )cm。

  • 标签: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 产前诊断 超声心动图 价值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EE)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单纯mVSD的患儿8例。所有患儿均在IEE引导下完成经胸mVSD镶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TTE、心电图、尿常规,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脱落,有无心律失常及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果8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及溶血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镶嵌治疗mVSD具有清晰显示mVSD全貌、准确引导镶嵌治疗过程、受操作位置和角度限制较小、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创伤相对较小(避免体外循环)等优势,在mVSD镶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外膜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患儿男,3个月龄,体质量3.7 kg,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给予牛心包补片行修补手术,术后6 d行心肺复苏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术后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考虑血栓栓塞,给予相应治疗。术后监护室滞留27 d,住院46 d。出院前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出院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颈内静脉内径正常,管腔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回声,出院8 d因呼吸费力收入普通儿科重症监护室,终因呼吸衰竭监护人放弃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上腔静脉 血栓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心脏穿透伤属于严重的胸部损伤,院内少见且病死率极高,其中复杂性心脏穿透伤合并肺穿透伤更为少见,及时转运、快速准确诊断、尽早手术及多学科团队配合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我院2018年7月成功救治的1例钢筋完全贯通致左房-室间隔心大静脉及左肺穿透伤患者,探讨此类损伤的诊疗要点,供临床医师借鉴以提高该损伤的诊断和救治水平。

  • 标签: 心脏损伤 肺损伤 钢筋
  • 简介:摘要医源性主动脉瓣穿孔是经导管介入治疗罕见的不良事件。该文报到一诊断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8岁患儿,行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出现主动脉右冠瓣根部穿孔。遂外科干预对穿孔的主动脉右冠瓣进行修补,同期取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然后对室间隔残缺部位进行加固修补。同时,对封堵器造成早期瓣根穿孔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合并其他并发症时手术时机和方案的选择,以期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内膜炎,细菌性 介入封堵术 外科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09例P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50例患儿采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微创组),59例患儿采用右腋下直视小切口手术治疗(直视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并对比两组患儿术后1年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三尖瓣反流率、残余反流率等基线资料均相似(均为P>0.05)。微创组的手术时间[(74.2±11.0)min比(133.0±28.4)min]、术后引流量[(58.0±18.4)ml比(108.2±25.1)ml]、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0.8)d比(16.5±4.2)d]和住院时间[(5.2±1.6)d比(7.8±1.9)d]均低于直视组(均为P<0.05)。但微创组的手术成功率与直视组比较(98.0%比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的心律失常(6.0%比18.6%)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2.0%比11.7%)均显著低于直视组(均为P<0.05)。术后1年复查,微创组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直视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PmVSD患儿效果可靠,且术后并发症率更低、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标签: 经食管超声 经胸微创封堵术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术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01年4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PTSMA和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分为PTSMA组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组,另根据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将PTSMA患者进一步分为HOCM-PTSMA死亡组和HOCM-PTSMA存活组。入选的患者均为药物难治性HOCM患者。通过查阅病案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临床症状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CM患者接受PTSMA术和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并采用Log 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将HOCM-PTSMA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P<0.05的因素及可能影响PTSMA术后HOCM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PTSMA术后HOCM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行PTSMA的HOCM患者104例,年龄(54±15)岁,其中女性41例(38.7%)。随访时间为37.5(14.3,76.8)个月,末次随访时共12例患者死亡(HOCM-PTSMA死亡组),生存者92例(HOCM-PTSMA存活组)。HOCM-PTSMA死亡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者所占比例高于HOCM-PTSMA存活组(P=0.036),左心室后壁厚度大于PTSMA-HOCM存活组(P=0.006)。入选的HOCM患者PTSMA即刻成功率为66%(70/104),HOCM-PTSMA死亡组患者术中无水酒精用量为(2.9±0.8)ml,有多于HOCM-PTSMA存活组[(2.4±1.0)ml]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行PTSMA的HOCM患者术后5、10、15年无全因死亡生存率分别为90.1%、78.3%、56.9%,无HOCM相关死亡生存率分别为91.3%、79.4%、57.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是HOCM患者PTSMA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97,95%CI 1.292~18.977,P=0.020)。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组患者共32例,其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比例高于PTSMA组(P<0.001),年龄、性别、合并症(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房内径等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6,64.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组和PTSMA组患者无全因死亡和无HOCM相关死亡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110。结论PTSMA治疗药物难治性HOCM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有效的,且与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比较PTSMA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并不低。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存活率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进胸垂直小切口(VRAMT)入路应用于体质量15 kg以下患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4例经心脏彩超确诊为VSD并且体质量小于15 kg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43例,月龄3~34(15.17±7.26)个月,体质量5~15 (9.64±2.54) kg。84例患儿均行VSD修补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VRAMT组38例,采用右进胸垂直小切口入路;MS组46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残余分流发生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发生率、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缺损类型、缺损直径、跨缺损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儿均手术顺利,未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二次手术,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VRAMT组患儿ICU时间和住院时间[(24.23±5.48)h和(15.37±3.91)d]均较MS组短[(39.23±9.86)h和(17.41±4.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RAMT入路用于体质量在15 kg以下儿童VSD修补术相较于正中切口入路,更有助于减少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利于患儿快速恢复,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右进胸垂直小切口 微创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反流发生或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 108例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及反流加重的预后和危险因素。结果24例术后新发三尖瓣轻度以上反流,发生率为2.1%;5例术前合并轻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患儿中4例反流较术前减轻;随访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生重度需要手术干预的三尖瓣反流。单因素分析发现介入手术时间、残余分流是介入术后新发轻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均P<0.05)。二元回归分析发现封堵器大小(OR=1.48,95%CI:1.13~1.9)、残余分流(OR=6.53,95%CI:1.69~25.30)是新发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有一定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但一般不会出现需干预的后果。手术时间越长、封堵器型号越大、残余分流的存在是导致术中或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反流 间隔封堵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5 cm)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和二尖瓣前叶基部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并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二尖瓣闭合功能良好。随访期内无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治疗HOCM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为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异常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 )患者应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 )治疗的远期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我院接收的 20 例 HOCM 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 PTSMA 治疗, 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 6 个月、手术后 12 个月的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术后 12 个月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患者术前与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的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意义( P < 0.05 )。术后 12 个月患者发生不良事件调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远期疗效较好。结论:将 PTSMA 应用于 HOCM 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控制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远期预后效果较好,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于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梗阻性心肌病 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