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产前、产后进行超声诊断对单纯室间隔缺损胎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至我院分娩的单纯室间隔缺损胎儿产前检查的超声影像学治疗,纳入时间为2019年6月-2021年6月。对全部新生儿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比产前、产后检查对单纯室间隔缺损的检出效果和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效果。结果 按照产后1年检查结果,产前超声检出单纯室间隔缺损胎儿78例,正确性为78.00%;产前超声检出单纯室间隔缺损胎儿81例,正确性为81.00%,两组检查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对产妇和产后对新生儿进行室间隔缺损类型区分,结果显示各种类型检出率差异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产后通过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检出部分单纯室间隔缺损胎儿,产前对产妇检查、产后对新生儿检查的准确性和类型判断结果相近,推荐产前对产妇进行检查。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患儿30名,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在TEE或TTE引导下经皮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并即刻通过超声评估封堵治疗效果。术后定期返院复查随访。结果 本组男性患儿18 例,女性患儿12 例,患儿平均年龄(2.8±1.1)岁,平均体重(14.1±3.1)Kg,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3.2±0.8)mm。30例患儿中,8例患儿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完成,22例患儿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所有患儿经皮介入封堵均成功完成,无中转经胸小切口封堵或开胸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3.7±7.8)min,平均住院时间:(4.0±0.7)天。所有患儿均接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5.4)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瓣膜返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在疗效相同的前提下,避免了X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损伤,安全有效,有广阔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破裂(VSR)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MI后VSR(PI-VSR)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4~82(64.3±8.2)岁]。根据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9例,对59例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1~10.5)年,随访死亡7例,据此纳入存活组52例,死亡组16例。单因素比较分析显示,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VSR至手术时间<7 d、Killip分级≥3级、心源性休克、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诊手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比较分析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99,95%CI:1.010~1.195,P=0.028)、血小板计数(HR=0.993,95%CI:0.986~1.000,P=0.044)、D二聚体水平(OR=1.001,95%CI:1.000~1.002,P=0.011)、心源性休克(OR=6.221,95%CI:2.054~18.841,P=0.001)是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2、4、6、8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5%、77.5%、71.0%、71.0%和71.0%。结论年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心源性休克是MI合并VSR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院内存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5%~40%。传统治疗VSD的方法为体外循环下经胸修补的方式,虽然疗效较为理想,但是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这种方法无法完全避免潜在的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近35年来,各类型封堵器通过X线或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的方式逐渐被用于治疗VSD。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封堵器主要有国产膜部VSD封堵器(对称型、偏心型、小腰大边型)、国产肌部VSD封堵器以及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一代、二代)。该文就不同类型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VSD的优缺点、适应证及使用情况等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135例患者。根据室间隔破裂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早期存活组(71例)和早期死亡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手术组(69例)和非手术组(66例)的远期预后。结果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率为47.4%(64/1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早期存活组相比,年龄、女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左室舒末内径、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Killip≥3级、未手术与早期死亡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手术(OR=16.103,95%CI:4.400~58.930,P<0.001)、Killip≥3级(OR=9.014,95%CI:2.506~32.428,P=0.001)、肝功能异常(OR=5.171,95%CI:1.388~19.264,P=0.014)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0~11.8(中位3.2)年发现,手术组2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手术组(76.7%和16.7%,P<0.001;73.1%和16.7%,P<0.001)。结论未手术、Killip≥3级和肝功能异常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远期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的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00例孕妇进行心脏畸形筛查,主要运用心脏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进行快速的检查,对存在问题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观察,通过胎儿超声新动图,对异常者进行复查确诊。结果 经检查,产前诊断出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的胎儿有4例。结论 对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进行产前超声诊断,各切面与超声观察血流相结合,对该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照射猪室间隔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小型猪,雄性,39~49 kg,6月龄,5头,其中2头用于25 Gy照射(25 Gy剂量组),3头用于40 Gy照射(40 Gy剂量组)。CT三维影像重建指导勾画靶区,采用SBRT进行靶区照射。实验猪照射前、后行血生化、彩色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照射后6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出心脏制作心肌病理切片,观察靶区及非靶区心肌的形态学(HE染色)及纤维化情况(Masson染色)。结果5头猪均顺利完成靶区照射并存活至照射后6个月。照射后1 d,猪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较基线明显升高,照射后1周又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基线水平(P均<0.05);照射后1 d,猪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亦较基线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1周则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照射前、照射后1 d和1周,40 Gy剂量组猪血清NT-proBNP分别为(249±78)、(594±37)和(234±46)pg/ml,cTnT分别为(14±7)、(240±40)和(46± 34)pg/ml;25 Gy剂量组猪血清NT-proBNP分别为(184±20)、(451±49)和(209±36)pg/ml,cTnT分别为(9±1)、(176±29)和(89±27)pg/ml,40 Gy剂量组有高于25 Gy剂量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照射前、照射后1周及6个月,猪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扩大(P>0.05)。照射后6个月猪的室间隔厚度较照射前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0.24)mm比(9.82±8.00)mm,P>0.05]。同时,随访过程中左心室流出道流速未见明显变化,各瓣膜活动良好,未见明显反流,也未见明显的室壁运动障碍、心包积液等。照射前,照射后即刻、1周和6个月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照射后6个月HE染色发现40 Gy剂量组和25 Gy剂量组猪的放射治疗照射靶区心肌均出现坏死,40 Gy剂量组室间隔组织坏死更为明显。两组合并分析发现,照射靶区坏死区域面积占整个室间隔面积的(26±9)%,高于非照射靶区(0)(P<0.05)。两组靶区外心肌组织均未出现损伤和坏死。Masson染色结果示靶区纤维化面积分数高于非靶区[(12.6±5.3)%比(2.5±0.8)%,P<0.05]。结论SBRT照射猪心脏室间隔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共同房室瓣反流预测房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进行11~13+6周超声检查的胎儿,利用彩色多普勒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胎龄11~13+6周胎儿中筛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时观察有无共同房室瓣反流。结果累计对43 549例11~13+6周胎儿进行了超声心动图筛查,其中筛查出房室间隔缺损37例,分别为完全型31例,过渡型3例,部分型1例,误诊2例。中孕期超声扫描发现漏诊2例过渡型。早孕期91.89%的房室间隔缺损(34/37)胎儿观察到共同房室瓣反流,59.46%(22/37)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大于第95百分位,29.73%(11/37)鼻骨缺失,32.43%(12/37)静脉导管A波倒置,40.54%(15/37)频谱多普测得三尖瓣反流,共同房室瓣反流预测房室间隔缺损的敏感性优于其他超声指标。结论共同房室瓣反流可以作为预测早孕期房室间隔缺损的线索,有利于早孕期房室间隔缺损检出。
简介:摘要心脏的包虫囊肿相当少见,约占所有包虫病的0.5%~2.0%,其中发生在室间隔的病例更加罕见,仅占心脏包虫囊肿的4.0%。室间隔包虫囊肿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其他位置的心脏包虫病类似,可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易与其他心脏占位混淆。在个别病例中,室间隔包虫病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晕厥。这一严重并发症十分罕见,很难通过手术切除得到纠正。本文报道1例24岁女性室间隔包虫囊肿所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功手术转复,强调该罕见情况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前超声心动图报告指标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并识别显著相关指标或指标比值进行验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手术矫治的VSD患儿1 357例,提取术前超声心动图报告中的各种指标,包括VSD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LA)内径、主动脉(AO)流速、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等,分析超声心动图指标和指标比值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的相关性。按有无术后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差异。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术后辅助通气时长进行预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用于变量选择。结果单一指标VSD大小、AO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存在较弱相关性(r=0.32、0.25,均P<0.01),VSD处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无相关性。而指标比值AO流速/VSD处流速、LVEF/VSD处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存在较强相关性(r=0.67、0.51,均P<0.01)。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计算比值后,并发症组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1)。在独立测试集上对VSD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进行预测,测试集决定系数(R2)达到0.51。结论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比值AO流速/VSD处流速、LVEF/VSD处流速与VSD患儿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有着较强相关性,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在有无术后并发症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指标组合可以显著提升其相关性和差异性,可应用于VSD手术预后的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治疗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特选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腹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的患儿2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治疗,回顾治疗前后心电图QRS时限、LVEF以及BNP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心电图QRS时限、LVEF以及BNP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早期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儿,糖皮质激素干预方式有效性较高,如果无效可以基于手术方式取出封堵器,但可能存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风险,如果存在合并心力衰竭,则可以采用左室起搏方式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术期针对护理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干预效果,以为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56例,进行合理分组,展开调查。按照区组随机化的分组方式,分为实验A组(28例)与实验B组(28例),实验A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B组采用围术期针对护理方案,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结果:通过分析两组研究数据可知,实验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57%)较实验A组(32.14%)更低,P<0.05;实验B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89.29%)较实验A组(71.44%)更高,P<0.05,充分提示围术期针对护理在临床运用上具有积极意义。结论: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围术期针对护理干预,为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临床价值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封堵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VSR封堵术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围手术期治疗配合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治疗配合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能够改善AMI后VSR封堵术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消融术(ASA)治疗症状轻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1年3月至2017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的HOCM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ASA治疗组(ASA组)。通过数字病例管理系统获得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及卒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主要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和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死亡事件。有效性指标包括治疗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及新发心房颤动况,安全性指标包括患者围术期死亡及起搏器依赖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50例,年龄(52.9±14.5)岁,男性92例(61.3%)。其中药物治疗组102例、ASA组48例。与药物治疗组比较,ASA组患者年龄较小、LVOTG较大(P均<0.05)。研究随访6.0(3.5,8.1)年。末次随访结果显示,ASA组患者的LVOTG由(85.8±35.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7.7±19.8)mmHg(P<0.001),其中有32例(66.7%)患者LVOTG<30 mmHg;室间隔厚度由(20.3±3.8)mm降至(16.1±3.4)mm(P<0.001);NYHA心功能Ⅰ级者达31例(64.6%)(P<0.001)。ASA组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比率有低于药物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3)比20.8%(20/96),P=0.096]。随访期间共有13例患者死亡,其中药物治疗组11例(10.8%)、ASA组2例(4.2%)。ASA组1例(2.1%)患者发生围术期相关起搏器依赖,1例(2.1%)患者于术后10年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与ASA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5、10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9%、83.0%和97.9%、97.9%。药物治疗组和ASA组患者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5、10年两组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86.1%和97.9%、97.9%。结论ASA治疗症状轻微的HOCM患者的有效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