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8—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胰外科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T形管引流或Ⅰ期缝合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Ⅰ期缝合者68例,置T形管引流者6例。行Ⅰ期缝合者的手术时间(88.1±29.9)min、术后住院时间(3.9±1.5)d、住院费用(29 578±1 072)元,短于T形管引流者的手术时间(144.2±30.7)min、术后住院时间(7.2±3.8)d及低于其住院费用(37 468±2 844)元(均P<0.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下胆管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优于T形管引流,但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适应指征,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2017 年 3月至 2019年 5月 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间来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 60例患者进行入组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为 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手术耗时、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失血量、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0.05);在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方面,术前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的 CD3+、 CD4+及 CD4+ /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 CD8+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6.67%,组间差异显著( c2=4.710, 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且能够提升细胞免疫功能,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三种胆管闭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83例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13例,女70例,年龄(51.20±6.79)岁,年龄范围为43~65岁,根据术后闭合方法分为三组,分别行T管引流、J管引流及一期缝合处理,并观察三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胆总管内结石数量、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93.65±12.83)min]、术后补液量[(5.38±0.93)L]、术后住院时间[(5.85±1.74)d]均低于T管引流组[(115.34±13.85)min、(10.85±1.25)L、(10.83±3.47)d]和J管引流组[(119.32±15.42)min、(10.63±1.48)L、(10.25±3.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管引流组和J管引流组手术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残留结石、胆道狭窄、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管引流组胆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和一期缝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置管引流相比较,一期缝合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和缩短住院时间,而定期自行脱落单J管引流则有减少胆漏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探讨。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7~ 2018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行四孔法手术,术后留置 T管、腹腔引流管,腹腔镜直视下留置入胆总管并间断缝合胆总管,观察组则选取经 B超或者 MRI胆管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存在的患者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条件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临床效果优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胆总管结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stone treat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 after primary suture. Methods Selected from 2010 to 2013 of 30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in our hospital,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for 4 hole method of operation, T tube, peritoneal drainage after surgery,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retained into and interrupted suture of common bile duc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elected by the B ultrasound or MRI cholangiograph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in patients after lithotomy sutur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in th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recovery tim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 Conclusion Adaptive grasp prerequisite license in surgery, laparoscopic choledocholithotomy with primary suture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Laparoscopy; Common bile duct; Lithotomy; Primary suture;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随着腹腔镜以及胆道镜领域设备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使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成为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术方式 [1],不过传统上的切开术后要留置 T管,这就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创伤及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及心理负担。我院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之后 [2],为了进一步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在切开取石后对患者进行一期缝合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2018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患者年龄 32~ 67岁,平均 4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15例,对照组行 4孔法手术,术后留置 T管、腹腔引流管,腹腔镜直视下留置入胆总管并间断缝合胆总管,观察组则选取经 B超或 MRI胆管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存在的患者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并且胆总管直径 >1.0 cm,确认患者胆道的下端通畅,无括约肌病变,同时胆总管内壁没有显著糜烂以及水肿等炎症表现,排除结石复发以及有胆道手术病史患者 [3]。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均进行常规的 B超、 X线胸片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方面的检查,必要时行 CT胆管造影或者 MRI胆管造影等方面的检查。患者于术前 2 h静脉应用抗生素以作预防。 1.2.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切开的胆总管置入 T 管后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注水试验证实无胆漏, 切除胆囊并于右锁骨中线 Trocar孔处引出 T管,冲洗腹腔,温氏孔旁放置引流管经腋前线 Trocar孔处引出 [4]。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四孔法操作(封三图 7),患者取头高足低位,解剖、显露胆囊三角后,予游离、夹闭、离断胆囊动脉,游离胆囊管,近端夹闭,但不离断,助手牵拉胆囊底至前上方以显露胆总管,于距十二指肠上缘约 1~ 2 cm[5],避开左右肝管汇合部,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约 1.0~ 1.5 cm,切口附近的结石 [6]可通过钝头钳轻轻挤压胆总管将其推出胆总管,或借助胆道镜经此开口插入,探查整个胆道,明确结石数目、位置,通过网篮、盐水冲洗等方法取出结石。后胆道镜向胆总管下方及上方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探查,证实结石已取尽、肝内外胆管无结石残留、胆道远端通畅、 Vater 壶腹无狭窄、观察 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 [7],即行一期胆道缝合。用可吸收缝线在腔镜下间断缝合胆总管前壁切口。检查无胆漏,再常规切除胆囊,严密止血后吸尽腹腔残留液体,并常规于胆总管旁置引流管 1根。
简介:【摘要】随着胆总管结石发病概率的迅速增高,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几率的增大,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针对性地探究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进展具有关键的临床研究意义。然而,对于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规范性研究开展较少,其治疗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治疗术后残留结石的三种内镜处理方式,即胆道镜处理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十二指肠镜处理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以及腹腔镜再处理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进而探究三种内镜处理方式在胆总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研究进展,为改善临床中残留结石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行四孔法手术,术后留置 T管、腹腔引流管,腹腔镜直视下留置入胆总管并间断缝合胆总管,观察组则选取经 B超或者 MRI胆管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存在的患者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条件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临床效果优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胆总管结石 随着腹腔镜以及胆道镜领域设备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使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成为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术方式 [1],不过传统上的切开术后要留置 T管,这就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创伤及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及心理负担。我院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之后 [2],为了进一步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在切开取石后对患者进行一期缝合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患者年龄 32~ 67岁,平均 4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15例,对照组行 4孔法手术,术后留置 T管、腹腔引流管,腹腔镜直视下留置入胆总管并间断缝合胆总管,观察组则选取经 B超或 MRI胆管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存在的患者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并且胆总管直径 >1.0 cm,确认患者胆道的下端通畅,无括约肌病变,同时胆总管内壁没有显著糜烂以及水肿等炎症表现,排除结石复发以及有胆道手术病史患者 [3]。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均进行常规的 B超、 X线胸片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方面的检查,必要时行 CT胆管造影或者 MRI胆管造影等方面的检查。患者于术前 2 h静脉应用抗生素以作预防。 1.2.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切开的胆总管置入 T 管后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注水试验证实无胆漏, 切除胆囊并于右锁骨中线 Trocar孔处引出 T管,冲洗腹腔,温氏孔旁放置引流管经腋前线 Trocar孔处引出 [4]。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四孔法操作(封三图 7),患者取头高足低位,解剖、显露胆囊三角后,予游离、夹闭、离断胆囊动脉,游离胆囊管,近端夹闭,但不离断,助手牵拉胆囊底至前上方以显露胆总管,于距十二指肠上缘约 1~ 2 cm[5],避开左右肝管汇合部,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约 1.0~ 1.5 cm,切口附近的结石 [6]可通过钝头钳轻轻挤压胆总管将其推出胆总管,或借助胆道镜经此开口插入,探查整个胆道,明确结石数目、位置,通过网篮、盐水冲洗等方法取出结石。后胆道镜向胆总管下方及上方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探查,证实结石已取尽、肝内外胆管无结石残留、胆道远端通畅、 Vater 壶腹无狭窄、观察 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 [7],即行一期胆道缝合。用可吸收缝线在腔镜下间断缝合胆总管前壁切口。检查无胆漏,再常规切除胆囊,严密止血后吸尽腹腔残留液体,并常规于胆总管旁置引流管 1根。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采用I2和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I2≤50%或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I2>50%且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6.53,95%CI为-8.64~-4.43,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88,95%CI为-8.32~-3.45,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8.77,95%CI为-12.39~-5.15,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6.01,95%CI为-83.64~-8.37,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4.05,95%CI为-32.93~-15.18,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80,95%CI为-31.11~-4.48,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64,95%CI为-10.16~-1.12,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0,95%CI为0.28~0.89,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为0.17~0.73,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 “《大宪章的制定者航行于一片缺少航标的未知水域。他们向所有的先行者一样注定无法避免错误,他们在一位背信弃义及其反动走卒威胁下所进行的良好工作令人敬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6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126例;年龄40~85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134例)和开腹组(112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0±16) min、(26±14) ml、(25.7±1.4) h、(7.2±0.7) d,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30±17)min、(41±18)ml、(72.5±5.3) h、(13.2±1.5) d (t=-26.871,-33.214,-17.971,-6.552;P<0.05)。腹腔镜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和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2%(7/134)、2.2%(3/134),明显低于开腹组的71.4%(80/112)、9.8%(11/112) (χ2=45.950,25.510;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胎儿期确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生后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52例患儿。根据孕期囊肿增大的程度,分为进展型组(≥15 mm,22例)和稳定型组(<15 mm,30例)。分析2组患儿产前产后超声、MRI的特点。比较2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结果,术中囊液淀粉酶水平、胆道造影和探查、肝脏活检,以及术后随访等资料。采用t(或t')或χ2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52例患儿手术年龄为46(7~822)d。囊肿均在孕19~21周首次发现。>34孕周产前检查时,进展型组囊肿最大径明显大于稳定型组[孕31~34、>34周和术前,2组分别为(31.1±8.4)与(23.1±6.6) mm,t=3.911;(36.1±6.8)与(27.1±7.3) mm,t=4.557;(51.8±18.0)与(34.0±15.6) mm,t=3.809;P值均<0.01]。(2)进展型组产前MRI显示囊肿形态不规则,逐步增大,肝总管及肝内胆管可见,至产后逐渐明显扩张,胆总管远端呈逐渐变窄的圆锥样改变,胆总管末端逐渐闭塞,产后囊肿内可见沉淀物形成。稳定型组产前MRI显示囊肿形态不规则,其中5例可见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产后扩张加重,胆总管远端无圆锥样改变,产后囊肿内偶有沉淀物形成,胆总管末端可见。(3)25例开腹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中,7例囊液淀粉酶高于正常水平,其中4例为正常值上限的2~5倍(进展型组1例,稳定型组3例);另3例均为稳定型组患儿,其囊液淀粉酶水平是正常值上限的10倍以上。进展型组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稳定型组[18.40(2.50~113.30)与8.70(0.00~16.80) μmol/L,u=2.400,P<0.05]。(4)52例患儿中,Ⅰ型囊肿37例(71.1%),Ⅳ型14例(26.9%),Ⅴ型1例(2.0%)。所有病例术后均定期随访半年至1年,肝功能和胆红素可降至正常水平,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相当。(5)52例患儿中的46例(88.5%)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及炎症。进展型组手术年龄较大的患儿,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较重。稳定型组手术干预时间对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无显著影响。进展型组肝纤维化及炎症较稳定型组更严重(肝纤维化分级:χ2=14.260,P=0.006;炎症活动程度分级:χ2=9.904,P=0.019)。结论孕期首次检查时肝门部囊肿较大(≥30 mm)或者随孕期明显增大(≥15 mm),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危险因素,应警惕早期胆总管末端狭窄或闭塞,生后需密切追踪随访。对于产后合并大便颜色变浅、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建议生后早期(1~2月)外科干预,一般不超过3个月,以解除胰胆管合流解剖异常及肝脏病理状态,同时排除囊肿型胆道闭锁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primary suture,LBEPS)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161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CP+LC组(101例)和LC+LBEPS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结石残余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ERCP+LC组与LC+LBEPS组结石清除率[99.01%(100/101)比98.31%(59/6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4%(6/101)比6.67%(4/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P+LC组住院时间长于LC+LBEPS组[15.00(13.00,19.00)d比11.00(9.50,13.00)d,P<0.001],住院费用高于LC+LBEPS组[57 655.00(51 237.47,63 674.32)元比33 904.18(28 201.96,41 785.93)元,P<0.001]。两组结石残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3%(17/101)比0(0/60),P=0.001]。两组患者跟踪随访3~12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LC与LC+LBEPS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最大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