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造成多个器官损害,具有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等特点。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莱姆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莱姆病的研究结果,从病原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莱姆病的研究进展,目的是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garinii)PD91外膜蛋白A(OspA)的126~274 aa肽段,并对其免疫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pET-30a-OspA-pep重组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IDA树脂层析纯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将不同剂量的重组OspA-pep(rOspA-pep)蛋白(20、30、40、50、60、80、100 μg)免疫新西兰家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免疫前后的抗体滴度,选取产生抗体滴度最高的剂量组为最佳剂量组。用最佳剂量组的免疫兔血清进行体外中和试验以检测rOspA-pep蛋白免疫后血清抗体的体外杀菌能力,同时用最佳剂量的rOspA-pep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观察其抗体滴度变化。结果重组质粒pET-30a-OspA-pep构建成功并在宿主菌体内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表明rOspA-pep蛋白与B.garinii PD91的多抗有明显的免疫应答。IFA检测结果表明rOspA-pep蛋白免疫后的兔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最高可达1∶2 480),40 μg为rOspA-pep的最佳免疫剂量。体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rOspA-pep蛋白免疫家兔后产生的抗体对106个/ml的B.garinii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B.afzelii)型代表菌株PD91和FP1的中和率达100%,对107个/ml的FP1的中和率为100%,对107个/ml的PD91的中和率为60%。用40 μg rOspA-pep在1 d和30 d免疫新西兰家兔2次后,其抗体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4个月,之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B.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诱导的抗体有较好的体外中和能力,可作为中国二代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成分。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周边林区和农区蜱暴露人群对莱姆病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摸清北京周边地区莱姆病高危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为开展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市4个郊区的居民进行现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莱姆病的相关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结果在被调查者中3.9%的居民能正确回答所有关于莱姆病相关常识问题,39.5%的居民表示出现莱姆病特征性皮肤红斑时,才会去医院治疗。被凋查者中有89.1%的居民表示希望了解有关莱姆病的知识。结论蜱暴露人群莱姆病知识匮乏,个人防护能力较弱,而其了解莱姆病防治知识的愿望强烈,因此对暴露人群开展莱姆病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