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治疗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2例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至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一组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对开始治疗四周后和八周后的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药物组患者在四周和八周时的治疗有效率为52.94%和68.62%。角膜接触镜组患者在四周和八周时的治疗有效率为64.7%和94.12%。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同时期的角膜接触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显著高于角膜接触镜组的1.96%。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12个月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和角膜透明度的差异。方法队列研究。收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10.00 D)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女性16例(32只眼),男性14例(28只眼);年龄(22.46±3.15)岁,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10例)、FS-LASIK组(11例)、LASEK组(9例),于术后12个月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ACCMetrics软件分析其形态学参数,包括神经纤维密度(CNFD)、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神经纤维长度(CNFL)、总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和神经纤维宽度(CNFW);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角膜不同直径范围内的光密度进行检测。各组间神经形态学参数、角膜光密度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Turkey真实显著差(HSD)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3种术式角膜各区域内的C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FS-LASIK组及LASEK组上方角膜切口周围的CNBD分别为(7.81±7.93)、(9.61±7.18)、(21.25±15.55)个/mm2;CTBD分别为(22.00±16.02)、(24.44±11.42)、(54.37±22.13)个/mm2,LASEK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D=2.823,-3.010,3.053,-3.048;P<0.01);3个组CNFL分别为(9.19±3.25)、(12.88±3.52)、(15.75±2.36)mm/mm2,SMIL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D=-3.151,-4.418;P<0.01)。SMILE术后直径12 mm内角膜的光密度为14.06±1.36,低于其他2种术式(HSD=-6.031,-5.519;P<0.01)。结论高度近视眼行SMILE术后12个月,角膜上方切口周围的神经修复情况略差于FS-LASIK和LASEK,但其他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存在一定的优势;SMILE术后角膜透明度更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68-276)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的变化,探讨PRP对SNP的损伤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9年4—11月纳入拟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PRP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Ⅳ期的患者57例11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水平-垂直激光组和垂直-水平激光组。其中水平-垂直激光组29例29眼,光凝顺序为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垂直-水平激光组28例28眼,光凝顺序为下方-上方-颞侧-鼻侧。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采用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CCM)采集SNP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的图像,采用Photoshop CC 2017图像处理软件合成拼图,于Neuron J图像分析软件中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于每次光凝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患者激光术后治疗眼疼痛情况;比较患者不同眼别及不同光凝顺序组间不同观察时间点SNP的NFL变化。结果治疗眼PRP后有11眼出现不同程度SNP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对照眼SNP神经纤维未观察到明显变化。不同观察时间点治疗眼与对照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眼别=2.020,P=0.039;F时间=4.062,P=0.001)。水平-垂直激光组在第1次光凝后和第2次光凝后出现光凝侧SNP结构缺失;垂直-水平激光组在第3次光凝后和第4次光凝后出现光凝侧SNP结构缺失。2个组间治疗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99,P=0.754),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231,P<0.001)。PRP后治疗眼出现疼痛者9例,其中7例疼痛发生于第1次光凝后。结论DR患者PRP后可出现SNP损伤,水平径线光凝时容易导致光凝侧的SNP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间在北京市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NK的患者46例(48只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0例(22只眼),年龄(51±18)岁。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眼部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分期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NK患者的临床特征。25例患者(26只眼)应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检测仪测量角膜知觉,分析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对不同程度NK的患者分布特征进行χ2检验。对角膜神经灵敏度和疾病临床分期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44例NK患者为单眼发病(95.65%),2例(4.35%)为双眼发病。18~29岁的患者4只眼,占8.33%;30~59岁的患者23只眼,占47.92%;≥60岁的患者21只眼,占43.75%。NK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Ⅰ期8只眼(16.67%);Ⅱ期21只眼(43.75%);Ⅲ期19只眼(39.58%)。3个年龄段患者各临床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2,P=0.658)。NK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17只眼(35.42%)、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11只眼(22.92%)和糖尿病10只眼(20.83%)。26只眼角膜知觉值在0~3 cm范围内,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2=0.284,P=0.753)。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34只眼(70.83%)采用保守治疗,8只眼(16.67%)最终手术治疗,6例(6只眼)失访。结论NK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且临床表现多样,如不及时诊治,常会引起角膜溃疡。角膜知觉与病变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早期诊断和针对性分期治疗对保护患者视功能十分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94-298)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CM)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变化,同时探讨角膜神经纤维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80岁PD患者42例,作为PD组,并收集同时期来医院体检的40~80岁的40名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双眼均行CCM检查。对比分析P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角膜神经差异,采用相关分析评估PD患者角膜神经纤维与病程、H-Y分期(H-Y)、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角膜神经纤维能否作为PD诊断的标志物。结果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19±3)支/mm2]低于健康对照组[(28±4)支/mm2](t=10.798,P<0.001)。PD患者的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25±11)支/mm2]高于健康对照组[(18±6)支/mm2)](t=-3.427,P=0.001)。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11.0±2.5) mm/mm2]少于健康对照组[(12.5±1.6) mm/mm2)](t=3.139,P=0.002)。CNFD具有较好的诊断P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1 3(95%CI:92.42~99.84,P<0.000 1)。PD运动症状受累较重侧角膜神经纤维与受累较轻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CNFD与H-Y、UPDRS-Ⅲ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1,-0.399,均P<0.05)。CNBD与H-Y、UPDRS-Ⅲ、UPDRS-总分负相关(r分别为-0.622、-0.394、-0.354,均P<0.05)。CNFL与H-Y、UPDRS-Ⅲ、UPDRS-总分负相关(r分别为-0.574、-0.484、-0.422,均P<0.05)。结论PD患者存在小神经纤维损伤, 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小神经纤维的代偿能力下降。角膜神经纤维与运动严重程度负相关。CNFD诊断PD有较高的敏感度,可能作为诊断PD的标志物。
简介:一案件非常的罕见.新闻媒体可以用"全国第一例"诸如此类的标题煽动此案对受众的巨大诱惑.案发地点在火葬场,报案人是死者的母亲.火葬场所在辖区西郊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崔迪带人赶到现场时,看到了他早已经想到了的场面:偌大的殡仪馆里,站满了表情肃穆、神色诡疑、满腔愤怒的各色人等.这些臂上戴着黑纱、胸前别着黄花被称作丧属的人们,原本是来火葬场为亲友送葬的--不久以前崔迪就以这样的身份,来为献身于蓝天商厦"九一二"特大火灾扑救现场的战友送行--现在这些送葬的人们却被这件出了鬼的事困扰住了.一种悲哀、神秘、恐怖的气氛笼罩着殡仪大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真菌性角膜炎炎症细胞密度、形态学特征与基底膜下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4例(44只眼)作为患者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58.3±11.5)岁。纳入健康人20名(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5.6±6.1)岁。患者组进一步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溃疡范围及浸润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亚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对所有受试者的角膜从上皮层至内皮层进行扫描,获取角膜中央及周围上、下、鼻、颞侧共5个方位的图像,得到病灶区真菌菌丝的最大密度、侵入最大深度,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大小、长度,基底膜下神经的密度,主干神经的长度、数量、弯曲度。侵入患者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及对照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必要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结果IVCM下病灶区角膜内的真菌表现为大量均匀高反光、节段状、菌丝样结构,平行或交错排列,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菌丝密度评级分数为2.6(2.0,3.0)分,以中等量到大量菌丝分布为主;菌丝或菌体主要分布深度在100~150 μm(18例,40.9%),95.5%(42例)的患眼中菌丝侵入最大深度<300 μm。轻、中、重度患眼中菌丝侵入深度分别为89.4(50.5,106.8)、133(122,203)、135(74,151)μm。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菌丝侵入深度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8,P=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树突状细胞密度、大小及长度均有增加趋势(W=493.5,500.0,500.0;P<0.01);患者组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基底膜下主干神经长度及数量均有明显下降(H=-14.448,-11.9303,-8.282;P<0.01)。基底膜下神经密度、神经数量均与树突状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5,-0.466;P<0.01)。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真菌菌丝主要侵犯角膜上皮层或浅基质层,病灶区成熟树突状细胞密度与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和数量呈负相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呈下降趋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80-588)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NK患者64例(65只眼),其中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32例(33只眼),年龄(57.5±12.9)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临床分期的特点,观察发病原因、发病时间与角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64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颅脑肿瘤28只眼(43.08%),三叉神经痛术后13只眼(20.00%),脑卒中12只眼(18.46%),颅脑外伤5只眼(7.69%),格林-巴利综合征2只眼(3.08%),其他原因5只眼(7.69%)(皆合并面神经麻痹)。病程4 d至10年,其中病程≤1个月者28例(29只眼,44.61%),1~6个月者25例(25只眼,38.46%),>6个月者11例(11只眼,16.92%)。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角膜知觉减退。27只眼(41.54%)合并暴露性角膜炎,其中22只眼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根据Mackie临床分期,1期1只眼(1.53%),表现为眼表泪膜干燥,角膜上皮点状粗糙,睑裂暴露区明显,荧光素钠染色可见点状着色;2期14只眼(21.54%),表现为角膜中央或偏下方睑裂区上皮缺损,多呈横椭圆形,上皮缺损的边缘多增厚呈潜掘状;3期50只眼(76.92%),发生角膜中央偏下方溃疡及浸润,椭圆形最为常见。合并感染12只眼(18.46%)。药物联合手术治疗59只眼(90.76%),行永久性睑裂缝合术16只眼(27.1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5只眼(25.4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羊膜移植术21只眼(35.59%)、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角膜移植术7只眼(11.86%),6只眼因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或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术后半年内59只眼(除外6只眼放弃治疗,后失访),治愈52只眼(88.14%),治愈时间为(10.52±6.52)d。好转6只眼(10.17%),1只眼(1.69%)无效。结论三叉神经损伤可引起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导致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病情,临床接诊多为角膜损伤较严重的2或3期患者;近一半患者角膜炎发生于三叉神经损伤后1个月以内,需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治愈溃疡、防止角膜基质融解需联合永久性睑裂缝合术。(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6-13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暴露性角膜炎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一组和二组(各60例),一组接受正常护理,二组接受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二组患者对于暴露性角膜炎预防知信行评分情况明显优于一组患者,同时二组患者的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率也低于一组患者,P<0.05。结论:暴露性角膜炎预防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实施预防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发病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通过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角膜胶原交联术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个性化调整术中能量使用等,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