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先回顾性分析我市中心医院2014年1-6月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原因,针对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设立目标,制定及落实整改措施,与2014年7-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进行效果对比。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从实施前的30.7%降低至实施后的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凝聚力、专业知识、护理水平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促进医护质量持续增进,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大力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门罗氏评估表在手术患者降低压疮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1156名病人进行术前常规访视、术中经验性预防,术后常规回访;实验组1156名病人应用采用门罗压疮风险评估表在术前方式、术中及术后访视进行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结构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病人术后72h后对患者压疮发生率、病房护士及患者出院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术中、术后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科室护士满意度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门罗氏评估表的使用,能有效的降低手术时间>4小时的病人压疮发生率,同时提升了病房护士满意度,更有助于护理的交接和持续性的压疮预防护理,做到了提前预防,降低了压疮的风险,为患者减轻了痛苦,节约了经济费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36例帕金森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筛选同期神经科普通患者136例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等进行测查,并比较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抑郁98例,抑郁率为72.05%,对照组出现抑郁8例,抑郁率为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抑郁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病程、病情程度相关,病程越长,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型越高,抑郁的发生率就越高。结论帕金森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极高,其与帕金森患者病程和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程长者发生率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失禁患者失禁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dermatitis,IA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2016年4月将我院82例发生失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针对IAD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IAD发生率、IAD严重程度、IAD愈合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IAD发生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AD程度更轻、IAD愈合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预防IAD发生、促进IAD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均有重要作用,值得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降低TURP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TURP治疗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痉挛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95%)与对照组(62.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TURP术后患者行舒适护理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膀胱痉挛发生率,缓解患者痉挛疼痛情况,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保温护理对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5年5月间行胸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麻醉方式是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年龄在60岁到88岁之间,实验组为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的患者用医用升温毯,输液加温装置进行保温护理,对照组用空调维持室温22℃到25℃之间,并加盖棉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颤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出现低体温的有3例,低体温的发生率是10%;对照组出现低体温的有15例,低体温的发生率是50%,实验组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寒颤有6例,发生率是20%,对照组寒颤有12例,发生率是40%,实验组寒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保温护理,可以使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减少寒颤的发生,临床医院可以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常见,但缺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使得治疗后再骨折问题逐渐显现。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技术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减少再骨折发生率方面的疗效,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方法:纳入8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51例,通过门诊或住院随访复查胸/腰椎X射线片及骨密度值,对比两组在随访不同时间的脊柱稳定性、骨密度值及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7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6-39个月,平均26.7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在脊柱稳定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照组椎体骨小梁稀少;(2)骨密度值:两组治疗后12,24,36个月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治疗后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减少再骨折发生率,近、中期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呼吸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收治的患者7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3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指导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单的填写和评估,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宣教,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例数以及原因。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事件2例,发生率为3.3%,观察组患者无跌倒坠床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单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填写和评估能有效降低呼吸科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率,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外伤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4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与22.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满意率分别为95.0%与85.0%,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脑外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