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咽旁间隙的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患者男,35岁,因“咽部异物感、睡眠时打鼾1个月”就诊。术前磁共振(MR)提示右侧咽旁间隙动脉鞘内结节状影,考虑神经鞘瘤。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完整切除手术。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3.2 cm×2.3 cm×1.7 cm,无被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术后病理诊断为NF。术后1周出院,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复发,愈后良好。
简介:摘要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股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简介:【摘要】 总结8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行切开清创引流术治疗的护理。护理要点: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抗生素治疗的观察,局部创面换药,做好出院指导。8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将运动疗法应用于重竞技体育训练运动员,探究运动疗法的实际效果。方法:将于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30例重竞技体育训练运动员作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大致为2019年1月-2021年6月。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选用常规推拿治疗,B组患者选用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疼痛指数和治疗后的OSW指数情况。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B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SW评分下降更加显著,且B组患者的复发率也更低,P<0.05。结论:通过研究说明了运动疗法对于重竞技体育训练运动员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减少患者病发的几率,具有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的疾病特点,总结该类疾病的救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手术信息、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等。按照是否在入院48 h内完成清创手术分为清创组(14例)和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7.9±12.1)岁;基础疾病以糖尿病居多(70.17%),其他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8.77%)、肿瘤化疗后(7.02%)、肝病(肝炎、肝硬化,7.02%)、冠心病(3.51%)、系统性红斑狼疮(3.51%)等;感染部位以下肢为主(71.93%)。57例患者共培养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非耐药菌52株(66.67%),耐药菌26株(33.33%);革兰阳性(G+)菌40株(51.28%),革兰阴性(G-)菌29株(37.18%),真菌8株(10.26%),杂菌1株(1.28%)。57例患者中,治愈46例,死亡11例,住院病死率19.30%;48 h内清创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14)比25.58%(11/43),P<0.05〕。在治愈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为截肢后治愈,占23.91%。2020年12月对治愈出院的43例患者(3例失访)进行电话回访,其中有23例生活自理,9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例死亡。结论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多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尽早识别和积极外科清创可能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2020年诊断的2例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光镜下对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进行观察,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探讨。结果2例送检组织大体表现为边界较清的类圆形肿块,实性、质中偏韧。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疏松黏液样基质和穿插在其间的丰富的胶原组织组成。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呈梭形或短梭形,可见少量的生理性核分裂象,间质可见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不表达CD34、结蛋白、β-catenin、S-100蛋白、SOX10、STAT6,Ki-67阳性指数低。FISH检测结果提示2例均具有USP6基因断裂重组。结论发生于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极为少见,认识到它的存在、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应的分子遗传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简介:目的:分析银质针导热治疗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的74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划入治疗组与观察组(n=37)。治疗组实施银质针导热治疗,观察组实施神经阻滞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距,治疗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均相对较低,与观察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83.78%,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97.3%,治疗组的症状恢复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进食、如厕、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分数均低于治疗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证明,治疗组患者在经过银质针导热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无的有8例(21%),1~3个的有22例(59%),3个以上的有7例(20%),治疗组的总发生率为7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神经阻滞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无的有2例(6%),1~3个的有16例(43%),3个以上的有19例(51%),治疗组的总发生率为94%,在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后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of the breast,NFB)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NFB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特点,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51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10 d~2年,均无局部外伤史。肿瘤位于乳腺上象限4例、下象限2例、腋尾区1例。最大径1.0~3.5 cm。5例位于皮下脂肪层,1例完全位于乳腺实质内,1例位于乳腺实质深部并侵达骨骼肌。NFB的组织学特点与其他部位结节性筋膜炎一致,为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在疏松水肿的胶原或黏液基质中呈束状、旋涡状生长,可见红细胞外渗、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微囊形成。可见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呈平滑肌肌动蛋白(SMA,6/6)、CD10(2/3)阳性,结蛋白、β-catenin、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S-100蛋白、p63和ALK-1阴性。Ki-67阳性指数5%~15%。6例存在USP6基因重排,2例检出MYH9-USP6基因融合。6例行手术切除,1例经粗针穿刺诊断后未治疗,肿块自发消退。7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NFB罕见,需与多种发生于乳腺的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鉴别,且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结合临床病史、发生部位、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诊断,困难病例FISH检测USP6基因重排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患者采取推拿手法与功能锻炼联合治疗,通过探究、统计所得数据,总结并阐述此方案疗效及影响价值。方法:病例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患者48例,经过其同意后,均以自愿选组的方式分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统计两组治疗效果评分的指标参数,根据所得数据,对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可行性较高,各项评分均显高,以致治疗有效性高达95.8%,引用统计学予以分析,检验结果均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 针对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患者采取推拿手法与功能锻炼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且得到一致好评与认可,从而使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得到有效的康复, 并能最小程度的减少运动功能下降,进而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是治疗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的理想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局部阻滞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的足底筋膜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冲击波组(n=50)和阻滞组(n=50)。冲击波组使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高能量手柄,探头15 mm,频率10~15 Hz,治疗压力1.0~2.0 bar,冲击次数2 000次,每5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阻滞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注射治疗,注射镇痛液3~5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3 ml+0.9%氯化钠2 ml),1次/周,2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3个月时早晨起步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冲击波组和阻滞组完成试验者各45、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首次治疗后1周和末次治疗后1个月时,阻滞组VAS评分均低于冲击波组(P均<0.05),但末次治疗后3个月时冲击波组VAS评分低于阻滞组(P=0.040)。冲击波组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个月时VAS 0~3分患者例数少于阻滞组(P均<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冲击波组和阻滞组优良率分别为88.9%、75.6%(P>0.05),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两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8±3.3)分、(6.3±2.9)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局部阻滞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操作简单,无创伤性,患者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9.5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9.0岁。两组均急诊彻底清创引流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术后创面采用纳米银纱布敷料换药法治疗,对照组术后创面采用传统四黄纱布敷料换药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单一肛周组和其他合并组。比较分析各分组间患者的术后创面愈合相关指标及术后3 d、7 d、14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β1(tumor necrosis factor-β1,TNF-β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13±5.61)d、(15.27±2.96)d,均优于对照组的(37.63±8.85)d、(22.57±4.4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临床治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7 d、14 d,研究组术后血清TNF-β1、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Ⅲ型胶原蛋白、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分的单一肛周组患者中,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研究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50±3.23)d、(13.14±1.75)d,均优于对照组的(31.08±3.26)d、(19.75±2.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分的其他合并组患者中,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3.19±3.78)d、(17.13±2.53)d,均优于对照组(42.00±8.74)d、(24.44±4.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临床治愈率为87.5%(14/16),明显优于对照组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银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显著,纳米银尤其对肛周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者的治疗上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式;其机制可能为降低TNF-β1和IL-6水平,并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和VEGF水平,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沉积或促进血管重建,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平均39.6岁(27~54岁);左足5例,右足7例。术中应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固定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及跖跗关节不稳,若合并其他跖跗关节损伤则同时行背侧切口复位固定。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9个月(平均15.1个月)随访。12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2.6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跖屈、背伸及内外翻肌力正常,X线片示跖跗关节复位无丢失。末次随访时AOFAS的中足评分为82~96分(平均88.9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结论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主要骨折块位于跖侧的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