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进行营养不良(PMD)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99例PMD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家族史、酶、肌电图及肌肉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回顾分析。结果(1)99例患儿起病年龄6个月至14.5岁(4.7±3.1)岁。11例有明确家族史(11%)。26例(26%)有误诊史。(2)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有肌无力表现,66例肌肉萎缩和/或肥大(67%)。(3)所有患儿CK均明显升高,其中2岁~组51例,CK均值为99654-8876U/L,7-15岁组48例,均值为5110±4498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肌电图检查显示损害54例(82%);神经源损害10例(15%)。(5)光镜显示同时存在肌纤维萎缩和肥大,可见透明变性、颗粒变性等。电镜显示肌纤维粗细不等,部分萎缩或肥大。肌细胞核内移,膜下肌丝轻度溶解消失,肌纤维内有溶灶散在,糖原颗粒及线粒体增加,肌浆网轻度增生并扩张,少数肌纤维坏死。结论双下肢无力仍然是发现PMD和就诊的主要原因,CK是诊断PMD的主要实验室依据。PMD肌电图早期以损害为主,晚期可合并神经源损害。PMD误诊率高。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是PMD确诊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误诊 肌肉活检 儿童
  • 简介:摘要进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主要包括Duchenne和Becker型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两种类型,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营养不良疾病,DMD最常见,预后差,为延长其生存年限,需对其身体状况及合并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为止,尚不存在针对营养不良的根治方法,但早诊断、系统治疗,辅之康复训练及有针对的评估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障碍、延长自然病程。该综述旨在整理介绍DMD的最新诊疗方案及评估方法,为医学工作者提供较系统、综合的诊疗思路及更全面、详细的评估方案。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诊疗方案 评估体系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儿童进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与基因,为日后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进行营养不良儿童作为本次研究范例,从多方面对其展开分析。结果:①19例儿童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步态不稳为主,11例儿童则是以酶、肝酶异常升高、智力发育迟缓为主;②肌肉活检为该病有效诊断方式之一,且这30例儿童基因缺失部位以45-54号、2-20号为主。结论:尽早明确儿童进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与基因,采取相应的防控、诊治手段,对降低该病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特征 基因缺失部位 诊断方式
  • 简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ds,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由特异性抗体n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且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营养不良(progressivemusculardystrophy,PMD)是一组原发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并发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杜氏进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肌肉变性疾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500。DMD是由于Xp21.2区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突变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对称肌无力。由于呼吸和心肌受累,通常在30岁前死亡。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93.1%的患者找到遗传学病因,为早期治疗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育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这些家庭再次生育DMD患儿。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指南共识,总结了DMD相关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临床处置要点,期望能给予临床工作者帮助,为DM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 标签: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 基因检测 实践指南
  • 简介:营养不良是原发于骨骼的一种常见遗传疾病,表现为进行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尽管这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症状各异,但几乎所有的营养不良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运动不耐受(Exerciseintolerance)。杜氏型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的营养不良类型,该文从杜氏型营养不良入手,对肌肉疾病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杜氏型营养不良运动不耐受的生理基础进行探讨,这对研究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运动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 抗肌萎缩蛋白 运动不耐受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于15岁发觉面部消瘦,逐渐加重。半年后面颊部皮肤松驰,继之前胸及背部皮肤松驰。查体:外貌衰老,面容消瘦,苍黄,颊部凹陷。胸背部皮肤松驰,腰部有一宽7cm皮下脂肪消失带,该带下臀部异常肥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局灶定位体征。眼底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基础代谢正常,心率正常,胆固醇0.104mmol/L.β脂蛋白1.08g/L,甘油三酯0.22mmol/L。心电图,肌电图均正常。

  • 标签: 脂肪营养不良 进行性 皮肤松驰 神经系统检查 肾功能正常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假肥大型进行营养不良是一种 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以进行加重的对称肌无力、肌萎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增高,腓肠肌假性肥大为主要特征,临床病情轻重不一。致病基因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 dystrophin)基因,该基因组序列跨越 2200 kb,由 79个外显子组成,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人类基因。 DMD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基因片段重复、单个碱基互换、缺失或插入。迄今已形成多种检测技术,从 Sanger测序、多重 -PCR、 Southern杂交到多重连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 Multiplex Ligation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单个扩增 /内部引物测序技术( single condition amplification / internal primer sequencing technique, SCAIP)、基于基因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新一代测序技术(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等,检测方法优缺点各异,本文结合 DMD/BMD临床表现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就 DMD/BMD的分子遗传学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形成完整全面的临床诊断思路。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 诊断
  • 简介:摘要杜氏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MD的患病率为1/5 000,男性发病率较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肌无力,DMD治疗的进步,包括皮质类固醇的治疗等,已经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研究,包括核因子、脂连素、上调营养不良蛋白相关蛋白、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干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肢带型营养不良为一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疾病,以进行的骨盆带和肩胛带的无力及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肢带型营养不良多在青少年或成人起病,伴血清肌酸激酶正常至显著升高。该文报道1例肢带型营养不良累及心脏的患者,通过基因学检测及家系调查,明确诊断,并结合文献,分析诊断依据、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借鉴。

  • 标签: 肌营养不良,肢带型 基因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肢带型营养不良治疗方式。方法针对一例肢带型营养不良患者展开分析,确定病症特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针对治疗之后,患者在一年之内病情没有加重,在一段时期之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通过对肢带型营养不良患者展开分析,深入了解肢带型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条件,提升我国肢带型营养不良的治疗水平。

  • 标签: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营养不良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6例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EMG)、神经电图(ENOG)检测,EMG检测四肢近端肌肉及腓肠肌等,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诱发电位波幅.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所检时限异常率占82%,波幅降低率占72%,大力收缩早募集占60%.结论:肌电图检测可以对营养不良和脊肌萎缩提供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肌营养不良征 肌电图 神经电生理 神经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归芪强力丸配合龟鹿强力膏治疗进行营养不良的例临床疗效。方法对进行营养不良患者给予内服归芪强力丸、外贴龟鹿强力膏,并配合火针针刺等传统治疗方法。记录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并随访治疗结果。结果用药后效果好,基本无毒副作用,治疗组有效率达94.7%,较对照组60.4%高出34.3个百分点。结论归芪强力丸配合龟鹿强力膏治疗进行营养不良有效率高。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归芪强力丸 龟鹿强力膏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进行营养不良能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法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2008-09/2009-05在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杜氏型营养不良患者146例,均为男性,年龄5~16岁,平均(8.6±6.3)岁;病程2~16年,平均(6.3±5.9)年。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10~14d,配制浓度为2-3×1010L-1的细胞混悬液,经静脉及四肢肌肉局部等量移植,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86±1.18)×108,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65±0.76)×108。结果移植后12个月,146例患者的徒手力好转率48.6%(71例/146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转率80.1%(117例/146例),运动功能好转率71.2%(104/146例)。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杜氏型营养不良可在近期增加患者力,提高生活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杜氏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家族史的胎儿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并探讨其产前诊断流程。方法对3例有DMD家族史的胎儿。利用羊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超检查确定胎儿性别;利用脐带血穿刺标本,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技术。结合生化检测指标,进行DMD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结果3例高危胎儿确诊为男性胎儿。存在基因缺失。相应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诊断为DMD患儿。结论在结合多种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mPCR是可应用于DMD的产前诊断。该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只能检测男性胎儿基因缺失型突变。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 产前诊断
  • 简介:一、缺氮症状与矫治  症状:草莓植株缺氮的外部症状由轻微至明显取决于叶龄和缺氮程度。一般刚开始缺氮时,特别是生长盛期叶子逐渐由绿向淡绿色转变。随着缺氮的加重,叶片变为黄色,局部枯焦而且比正常叶略小。幼叶随着缺氮程度的加剧,叶片反而更绿。老叶的叶柄和花萼呈微红色,叶色较淡或呈现锯齿状亮红色。  矫治方法:施足底肥,以满足草莓春季生长期短而集中的生长特点。发现缺氮时,每亩追硝酸铵11.5公斤或尿素8.5公斤,施后立即灌水。花期也可叶面喷施0.3%-0.5%的尿素溶液1-2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 标签: 症矫治 草莓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