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固定及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退行腰椎滑脱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退行腰椎Ⅰ度滑脱症患者68例(Dynesys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55.3±7.5)岁(范围44~74岁);L3 8例,L4 52例,L5 8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5±2.1)分。同期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72例(PLIF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56.8±7.2)岁(范围46~76岁);L3 9例,L4 53例,L5 10例;VAS评分为(4.4±2.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并对两组间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稳定节段和上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Dynesys组随访时间(64.2±18.3)个月(范围50~74个月), PLIF组随访时间(65.2±15.5)个月(范围55~79个月)。Dynesys组手术时间[(120.5±21.0)min vs.(132.5±27.0)min;t=2.924, P=0.004)]、术中出血量[(312.5±80.7)ml vs.(352.5±84.5)ml;t=2.861, P=0.005]和术后引流量[(120.3±45.8)ml vs.(140.2±50.2)ml;t=2.446, P=0.016]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稳定节段ROM、上邻节段ROM、稳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上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稳定节段ROM(4.3°±1.6° vs. 0, t=22.809,P<0.001)和上邻节段ROM(10.5°±2.1° vs. 12.8°±2.2°;t=6.329, 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Dynesys组和PLIF组ODI评分分别为11.25%±8.12%和16.53%±9.23%,JOA评分分别为(22.60±2.20)分和(19.01±2.3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5,9.340;均P<0.001);两组患者症状ASD发生率(8.8% vs. 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 P=0.257);影像学ASD发生率(2.9% vs. 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P=0.044)。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退行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对于PLIF,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显微镜技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以现代外科快速康复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评价Dynesys结合MED的优势。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9例,男31例,女48例;年龄(67.32±5.88)岁(范围60~81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40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动态固定组39例,采用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MED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临床评价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腰椎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融合组手术时间为(271.00±57.19)min、术中出血量为(458.25±136.85)ml、术后引流量为(143.12±47.46)ml及住院时间为(15.70±3.01)d,均大于动态固定组的(193.85±32.17)min、(316.41±87.64)ml、(101.67±31.23)ml及(13.38±2.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组腰痛VAS评分为(1.51±1.21),低于融合组的(2.40±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05);动态固定组ODI为11.90%±6.15%,恢复程度优于融合组的17.73%±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4,P<0.001)。动态固定组腰椎活动度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分别为19.21°±6.08°和20.56°±6.37°,大于融合组的14.08°±5.80°和16.33°±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25,P<0.001;t=2.828,P=0.006)。末次随访时融合组头端邻椎活动度为7.45°±2.45°较术前4.68°±1.98°和术后1年4.83°±1.43°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37,P<0.001)。融合组硬膜破裂、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表浅感染、固定物松动、血栓、肺部炎症、褥疮、再手术率均高于动态固定组。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MED减压治疗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优于PLIF,更加符合ERAS理念。

  • 标签: 老年人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退行脊柱侧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未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而行椎管减压术)与实验组(31例: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Cobb角以及视觉模拟VAS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X线在诊断退行OA(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与其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1~2020.1期间医治的100名退行OA病人,每例病人皆实施X线诊断,同时皆由手术病理证实存在退行OA,对诊断结果展开分析。结果:在男性病人中,79.71%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皆受损,20.29%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为单独损伤;在女性病人中,51.61%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皆损伤,48.39%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为单独损伤。在所有病人中,29.00%者并发关节肿胀,31.00%者并发2、3掌指关节肿胀,52.00%者累及四肢大关节,17.00%者累及脊柱,17.00%者累及四肢小关节。结论:在诊断退行OA方面,X线检查的应用率较高,且可获得较高准确度,安全也有所保障,并可于很短时间内得到检查结果,在临床中此项检查具备推行价值。

  • 标签: X线检查 退行性OA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退行骨关节病临床诊断中X线诊断价值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研究时间段接诊疑似膝关节退行骨关节病患者共87例(共102膝)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临床研究。以患者膝关节MRI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线诊断在膝关节退行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诊断效果:X线诊断中膝关节退行骨性病变检出率较MRI无统计学差异,P>0.05;X线诊断中膝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病变检出率低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效能:X线膝关节退行骨关节病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X线诊断对退行骨关节病后骨质结构病变具有显著诊断效果,但在软骨组织及周边软组织损伤诊断中并无有效检出效果,应在分析患者症状后联合MRI诊断完善病情诊断效果。

  • 标签: 退行性骨关节病 X线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氧化损伤介导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氧化损伤作为神经退行疾病中不可忽视的诱因,使铁死亡与神经退行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就铁代谢和铁死亡在神经退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铁死亡抑制剂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旨在更进一步理解神经退行疾病的病理特点及潜在的治疗策略。

  • 标签: 铁代谢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行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行经皮全脊柱镜下减压术治疗效果。方法:56例DLSS患者为样本,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随机分组。A组经皮全脊柱镜下减压术治疗,B组常规后路镜下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风险差异。结果:A组VAS评分、ODI指数、术后并发症风险均低于B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变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变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入组观察对象70例,所有患者均为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35),一组应用部分椎板切除脊柱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35),对比不同治疗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矫形外科指数JOA评分椎管矢状径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下肢疼痛、感染、神经根管狭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8.57%(3/35)低于对照组患者28.57%(10/35),(p<0.05)。结论:针对老年退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全椎板切除脊柱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手术安全高,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论中医推拿治疗在退行膝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退行膝关节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另50例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治疗方法的中医症状评分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退行膝关节炎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退行膝关节炎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腰椎退行变接受DR与CT检查效果进行对比及分析。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60例对象,均为本院诊治的腰椎退行变患者,纳入对象收集年限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患者均接受DR及CT检查,对比不同检查结果差异性。结果 CT检查结果确诊率高于DR检查,误诊率及漏诊率低于DR检查,三项组间比较均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退行变患者临床诊断时选择CT检查,可获得准去确结果,降低漏诊和误诊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腰椎退行性变 DR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145例腰椎退行疾病患者,男84例,女61例;年龄(55.9±7.1)岁(范围19~7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退行腰椎管狭窄症53例、Ⅰ度退行腰椎滑脱症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痛评分(29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情况;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6±1.7)分、(7.1±1.4)分、63.1%±10.2%、(12.5±2.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1.0)分、(2.8±0.9)分、30.9%±9.8%、(22.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和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3±2.2)分、(6.9±1.3)分、63.4%±8.5%、(12.8±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4±1.2)分、(2.8±1.0)分、35.1%±12.0%、(22.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度退行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7±2.3)分、(6.7±0.9)分、65.7%±10.0%、(12.5±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2±1.2)分、(2.7±1.1)分、37.0%±11.8%、(22.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和尾侧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侧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11.3±1.8)mm较术前(12.1±1.9)mm和术后1年(11.7±1.6)mm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 P=0.001)。手术节段ROM由术前7.6°±2.2°下降至术后1年时的5.5°±1.6°、末次随访时的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9, P<0.001)。头侧和尾侧邻近节段ROM分别由术前的8.2°±2.4°和6.5°±1.6°增加至术后1年时的9.1°±2.1°和7.1°±1.9°、末次随访时的10.6°±2.5°和7.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6和3.81, P<0.001和0.023)。末次随访时,51.9%(120/231)的邻近节段发生退变,其中103个为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7个为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手术节段ROM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尽管能保留部分ROM,但不能避免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腰椎退行变行CR与CT诊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做为研究时间段,在研究时间段自愿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退行变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检查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实验组患者实施CT诊断方式,对照组患者实施CR诊断,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检查方式下的检查结果(腰椎序列变化、腰椎间隙变化、椎体骨质变化、其他原因)对比以及检查准确率。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CT诊断后,腰椎序列变化检出53例,检出率88.33%,腰椎间隙变化检出55例,检出率91.67%,椎体骨质变化检出53例,检出率88.33%,其他原因检出58例,检出率96.67%,与对照组CR诊断结果对比,腰椎序列变化检出23例,检出率38.33%,腰椎间隙变化检出43例,检出率71.67%,椎体骨质变化检出23例,检出率38.33%,其他原因检出35例,检出率58.33%,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实施CT诊断后,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将CT诊断方式运用在老年腰椎退行变行诊断当中,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检出,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老年性腰椎退行性变行 CR诊断 CT诊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X线在诊断退行OA(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与其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1~2020.1期间医治的100名退行OA病人,每例病人皆实施X线诊断,同时皆由手术病理证实存在退行OA,对诊断结果展开分析。结果:在男性病人中,79.71%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皆受损,20.29%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为单独损伤;在女性病人中,51.61%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皆损伤,48.39%者的两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为单独损伤。在所有病人中,29.00%者并发关节肿胀,31.00%者并发2、3掌指关节肿胀,52.00%者累及四肢大关节,17.00%者累及脊柱,17.00%者累及四肢小关节。结论:在诊断退行OA方面,X线检查的应用率较高,且可获得较高准确度,安全也有所保障,并可于很短时间内得到检查结果,在临床中此项检查具备推行价值。

  • 标签:  X线检查 退行性OA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退行变影像学表现同绝经后妇女年龄因素之间相关。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89例健康自然绝经女性临床资料,依据绝经年龄不同,将其分成0~4年(18例)、5~9年(21例)、10~14年(18例)、15~19年(19例)、20~24年(6例)、>30年(7例)。收集女性核磁共振影像资料,依据weishaunt标准以及Pfirrmann标准对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情况实施分级,分析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情况同绝经年限之间关系。结果:椎间盘退变分级同绝经年限呈正相关(r=0.356,P=0.001);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分级同绝经年限呈正相关(r=0.475,P=0.001)。结论:绝经年限同腰椎退行变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相关

  • 标签: 年龄 绝经 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 椎间盘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退行膝关节病变的诊疗中应用肌骨超声的临床价值和效果。方法:择取76例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老年退行的膝关节病变诊疗的病人,将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的病患实施常规磁共振诊疗,研究组的病患则采用肌骨超声方式诊断,比较两组间的诊断效率和诊断评分。结果:研究组的肌骨超声诊断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磁共振诊断有效率,对照组患者的诊断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的病人诊断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膝关节病变 退行性 肌骨超声 磁共振 诊断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椎间孔镜应用于退行腰椎管狭窄治疗中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退行腰椎管狭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与对照组(n=23),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椎间孔镜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

  • 标签: 微创椎间孔镜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围手术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