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自清与郭沫若有很多相似处:年龄差别不大,又都在二十多岁就享有大名,且都从以新诗创作为主转向以古代中国的研究为主。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际圈和生活方式。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后来长期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属于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郭沫若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后来参加北伐与抗战,又能埋头著述,属于有学问的革命家。

  • 标签: 郭沫若 朱自清 文学研究会 古代中国 新诗创作 生活方式
  • 简介:几位在乐山沙湾鸣兴达号生活过的郭沫若亲属以集体回忆的方式,充实丰富了郭沫若家世及其兄弟姊妹间亲情的回顾,涉及了抗战期间和建国前后郭开佐、郭开运等人在沙湾民生建设中的作为。对沙湾鸣兴达号建筑特点的由来加以说明,对此前"口述史"整理中某些有待商榷的提法进行了澄清。

  • 标签: 郭沫若家世 鸣兴达号 集体回忆
  • 简介: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健身法 郭沫若 静坐 身体素质 日本留学
  • 简介:在我国近当代书法史上.郭沫若先生可以算作是有成就、有影响的一位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到过全国很多地方视察工作,并且作为一代文豪的郭沫若,所到之处,探知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便文思泉涌,出口成诗,在不少地方留下了珍贵的诗词和书法墨宝。

  • 标签: 郭沫若 题诗 楚雄 古文字学家 新中国成立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新年伊始,报刊编者往往要约请有影响的名人撰写一点献辞之类的文字,谈自己对过往一年的观感,或个人的境遇;新的一年的展望或个人的打算,以启示读者,当然也含有祝贺之意。这里,有三篇内容不尽相同的文字,作者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名人。一篇是郭沫若撰写的《新年献辞》,内容是这样的:新年献辞转瞬便要到一九四三年了。虽然在目前还在准备过冬,但已透感着新年的新气。

  • 标签: 梁实秋 九四 三年 转瞬之间 当代文艺 皇道
  • 简介:作为文化名人的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实践性教育家,他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文拟重点考察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史实,着重分析其赴日留学接受的海外高等教育及回国后在高校任职、实行教育改革的经历。进而对他1950年后管理及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做出论述和评价,目的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探讨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多方面关系。在予以评说的同时,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 标签: 郭沫若 高等教育 关系
  • 简介:郭沫若在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了由自然彼岸回归自然之中的生态伦理命题。郭沫若笔下人类诉求与生态保护互为呼应,尊重生命与善待自然相得益彰,传达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尽管谈不上多么自觉,乃至存在某种悖论,从中还是可以窥见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图式,对于当今中国生态文学的生长及生态文明建设都不失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文化思想 文学表达 回归自然 生命精神 历史语境
  • 简介: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曾为郭沫若归国事向蒋介石进言的说法在学术界颇为流行,通过考证便会发现该说法出自杜撰。首先,郁达夫不可能委托陈布雷进言:郁达夫1937年1月4日从日本回到福州以后,只于4月30日至5月4日前往沪杭一行,此次委托的对象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钱大钧。其次,从陈布雷对张学良的态度、陈布雷的政治态度可以推知,陈布雷不可能“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向蒋介石进言;并且,如果陈布雷进言了并得到了蒋介石许可,只需“金祖同在东京活动”帮助郭沫若归国即可,用不着再得到“政府的同意”。尽管该说法出自杜撰,不但没有人提出疑问,一些人反而多次将其写成文章或写进书籍,对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容忍一些人继续这样研究和传播下去。

  • 标签: 郭沫若 陈布雷 蒋介石 归国 进言
  • 简介:郭沫若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于1929年完成的《甲骨文字研究》则是其甲骨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此书于1952年修订时进行了大量删削,然而对郭老所弃诸篇的研究,学术界却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郭老旧作之分析,不仅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为全面认识郭沫若的甲骨学与历史学贡献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充分肯定了这批史料对于郭沫若学术思想与学术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 标签: 《甲骨文字研究》初版 商周关系 封建 甲骨文考释
  • 简介:汉字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印欧语系文字最大的特点是表音,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则在于他的表意性。郭沫若在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中,通过汉字形体、构件及构件之间的联系探求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从形体分析初文、孳乳字本义;通过分析汉字造字理据分析字义;追溯文字形体的发展,校正文献文本;对汉字的用字现象与意义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 标签: 郭沫若 因形求义 形体构造 造字理据
  • 简介:8月11日,“太阳礼赞”第四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江苏连云港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中国作家》主编王山,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滕雯,《文艺报》副主编徐可,《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方韬出席,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春科出席并主持颁奖会。

  • 标签: 《中国作家》 颁奖典礼 诗歌奖 郭沫若 全国政协委员 连云港市
  • 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七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风云时代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毅然"抛妇别雏",回国参加抗战,相继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国势危机之际,郭沫若以文章报国,继续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为纪念郭沫若在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的巨大贡献,汲取发扬他创造的文化成就和精神财富,推动郭沫若研究进一步发展,6月12日至14日,由成都大学、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民族复兴视野中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行。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民族复兴 文化工作委员会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学术研究
  • 简介: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北京)主办,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植材小学承办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至1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北京茅盾故居、桐乡茅盾纪念馆、乐山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文化名人博物馆的二十余位郭沫若和茅盾研究的学者专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 山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林家铺子
  • 简介:从女性主义视阈解读郭沫若民国时期的历史剧,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交织的复杂状态,一方面,出于郭沫若的理性创作动机,作品中多时代精神的投射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信息。另一方面,郭沫若思想意识中传统男权文化的毒素,左右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性别关系的设置。他把女性形象的依附性和工具化特质作为肯定和赞美的品质,在男女性别关系的设置上沿用封建男权文化的男尊女卑性别模式,流露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绝对支配权。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了郭沫若的意识表层,但真正塑造郭沫若灵魂的仍是中国封建男权文化。

  • 标签: 郭沫若 建国前历史剧 性别模式 性别态度 审美形态
  • 简介:德国菜系中我最喜欢的也许就是德国肘子、大香肠、酸菜以及各种啤酒了。然而这样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见到梅赛德斯一奔驰长轴距C级轿车一样,味道浓郁,口感顺滑外加一丝酸爽的刺激,这一切都恰恰构成了这台奔驰C260L的特色。

  • 标签: C级轿车 梅赛德斯 长轴距 德国 奔驰
  • 简介:在我们的组织中,要想获得突破性的绩效,就需要激发所有人员的感情、智慧和灵魂。欣赏探询就是通过给人们以正面、积极、肯定的信息,使人员士气大幅提高,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团队合作明显增强,实现组织的积极变革,欣赏探询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模式,是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的干预技术新趋势。欣赏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郁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本文主要阐述了欣赏探询的内涵、欣赏探询的意义及欣赏探询的运作过程。

  • 标签: 欣赏式探询 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
  • 简介: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落实,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的信息社会,对高中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冲击尤为突出。本文以Photoshop教学为例,初步探究了将教学内容和工程项目实际开发紧密结合的项目教学方式,分析了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有效教学的师生要素等,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 标签: 信息技术 项目式教学 实施流程 有效教学
  • 简介:我的一生,母亲很少夸奖过我。我从小就非常挑食———直挑到今天,我已经到了这样一把年纪。但母亲的教育对我影响最大。母亲的教育是“斯巴达”的。我只要说一声不喜欢吃鱼,她就故意摆上带头的整条鱼。母亲说:“乃木大将曾被迫吃不爱吃的东西,到后来他就习惯了。”我说:“我不想当乃木大将。”现在,我已长大成人,不喜欢吃的东西还是不吃。那些年,母亲把我吃剩下的东西连续十来天反复端到饭桌上来。她真是太固执了。有人说:“你母亲的教育方式,只不过是故意为难孩子罢了。”

  • 标签: 斯巴达 母亲 教育方式 故意 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