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征讨都督是在西晋末年出现的.在东晋时期,征讨都督为当时国家广泛使用,并且,在征讨都督的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东晋国家严格控制征讨都督的设置权力.征讨都督实际上是国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兼领职.征讨都督具有比较明确的等级区分,具有持节的权力和比较明确的称号.征讨都督可以统率中军、外军以及州郡兵,可以行使军事惩罚权,可以有效地指挥参与征讨作战的将军.征讨都督与当时国家的各种名号的将军以及都督诸州军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征讨都督职,因而,就使它具有在都督区外作战、统率都督区外的军队的权力,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扩大都督区的范围.对征讨都督在战争中起到的这种作用,是不应该忽视的.

  • 标签: 东晋 征讨都督 将军制度 都督诸州军事
  • 简介:赏析诗词解趣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英年早逝两位数;十比个位正小三,个是十位正两倍;

  • 标签: 东吴 年龄 周瑜 都督 两位数 江东
  • 简介:公元675年,山西大才子王勃赴交趾(今海南)省亲路过南昌,正好时近重阳佳节,于是决定在南昌逗留几天,一来体察一下这座江南名城的风土人情,二来想登临滕王阁饱览一番赣江两岸的山光水色。第二天,适逢滕王阁重修竣工。阎

  • 标签: 王子安 礼贤王子 阎都督礼贤
  • 简介:<正>一、早年行迹与改良主义活动陈作新,字振民,号竟臣(又作敬臣、竟成。他先后有许多化名和字号,如陈辅廷、陈竟存、陈涤非、陈治、程秉钺、陈梦天等)。一八七○年,出生在安徽池州青阳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其父陈肇元,在湖南经商。陈作新从小过继给伯父陈伊鼎为子,伯父主讲于湖南浏阳狮山书院,在浏阳落藉,故陈作新亦隶藉于此。嗣伯父纳妾生子,名望衡。陈望衡长大后,怕过继的兄长分折家资,遂与之相处不善。因此,在伯父去世后,陈作新便“绝裾辞家人,寄迹于长沙曾子祠”。陈作新自小聪颖,“生有异资,好大言,不事生产。”得父钟爱,聘名师指点,故陈年方弱冠,“即卓卓有文名”。然陈作新“好读书不为章句所囿”更“不屑以文人自居”。他嗜酒成性,性格豪

  • 标签: 湖南浏阳 改良主义 起义 都督 新军 长沙
  • 简介:近年来,关于唐代地方高级政区建制——都督府,在唐史研究领域,虽有学者涉及,但尚无系统研究。令人欣慰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艾冲教授潜心撰著的《唐代都督府研究》(27万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7月版)一书为我们再现了久已被历史尘封了的唐朝高层政区的真相。

  • 标签: 唐代 全景图 评介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地图出版社
  • 简介:<正>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省。11月3日,在陈其美、李燮和、李平书等人发动和领导下,上海民军和商团发动起义,第二天即基本取得胜利。11月4日(农历九月十四日)晚,一个只挂了一节车厢的火车头从上海火车站驶出。车厢内

  • 标签: 程德全 袁世凯 江苏 孙中山 辛亥革命 都督府
  • 简介:过去说到武昌起义,黎元洪被描述为被迫上任的“床下都督”。早在民国初年,日知会会员张难先就曾撰文澄清,黎元洪只是“避人房中”,并非躲入床下被拖出来。参加首义的胡祖舜在《六十谈往》中说:工程营的汤启发率支队巡逻到中和门前后一带,见有人从黎元洪的住宅背着一口皮箱出来,怀疑为盗窃,经询问得知是黎元洪的伙夫,再问,得知黎躲避到下属一参谋家,于是前往,见到黎与执事官王安澜等在座谈,汤启发请黎到楚望台与吴兆鳞相见。

  • 标签: 都督 黎元洪 武昌起义 民国初年
  • 简介: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制张焯都督制起于曹魏黄初,废于隋之大业,是一项施行近四百年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文将要论述的是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兴盛到失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一关于都督制的起源,古代学者间便有争议。《南齐书·百官志》讲:"魏、晋世州牧隆重,刺史任...

  • 标签: 都督诸州军事 都督制 州刺史 三国志 《宋书·百官志》 中央集权
  • 简介:综其一生,胡汉民是现代中国特立独行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的人格力量和思想资源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人人格的升华,仍然富有教益。

  • 标签: 胡汉民 都督 广东 人格力量 特立独行 现代中国
  • 简介: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辛亥上海光复后,李燮和与陈其美争夺过沪军都督都督。笔者认为,陈其美确曾争夺过都督。早在上海光复前,陈就有过当都督的预谋;在上海光复中,陈又有过欲当都督的冒险举动;在上海光复后,陈不满于当时已经形成的政治定势和格局,采取种种手段当上了都督。而李燮和却并无争夺都督情事。本文依据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揭开了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的历史谜底,辨明了这件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历史公案

  • 标签: 李燮和 陈其美 沪军都督府 都督
  • 简介:范雄系活跃于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问的中高级武官之一,曾参与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一役。因属正统朝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的阉党,故范雄在正统年间因屡被迁擢而频繁见诸史载。范雄墓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明代墓葬形制的演变,而且对于检讨以墓志为代表的哀诔文所普遍存在的诸如隐恶扬善的局限性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南京 范雄 王振 邓茂七
  • 简介:'都督诸州诸军事',是魏晋时期的地方军事区划和军事组织制度.它创立于东汉延康元年(220),而发展完善于西晋、东晋时期,成为曹魏、两晋常设的地方军事区划制度,其名称、治所和管区渐趋稳定,数量逐步增加,职权亦日趋扩张.都督制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自身的若干重要特点,最终向着军民兼治、凌驾于州级政区之上的地方集权武管理体制演变,对此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隋唐时期地方高级政区制度的滥觞.

  • 标签: '都督诸州诸军事'制度 都督管区 军民俣治 魏晋时期 军事组织制度
  • 简介:万岁通天年间(696)至开元年间(741),营州都督府二度侨治。《旧唐书》、《新唐书》对此均有记载,但不尽相同。从史籍中的不同记述考证,武则天时期契丹的叛乱,直接影响了营州都督府的管理,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第一次侨治,其完成侨治时间最迟在神龙元年。开元五年营州都督府由渔阳迁回柳城。营州都督府的复治一方面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幽州的压力。仅仅三年之后,营州都督府又迁到渔阳,再次侨治。

  • 标签: 营州都督府 幽州都督府 侨治 契丹
  • 简介:在纂修志书中的本地“建置沿革”时,常有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置,因文献记载简略、零碎,使后人对设置的原因和具体情况难以明了。对这些建置,需要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考证,把问题搞清。本文出于此种目的。对唐在幽州设置的都督府与节度使作一初步考察。

  • 标签: 唐代 幽州 都督府 节度使 政治制度
  • 简介:本文依据最新公布的考古材料,首先对撰写时间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评析;其次,判定撰成于武周长寿元年(692),在武周证圣元年(695)和开元初年(约719)两次少有补续;并进一步推断692年撰成时当为"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一"、695年补修后为"卷第二".

  • 标签: 敦煌文书 《沙州都督府图经》 撰修时间
  • 简介:都督府政区是唐代地方高级行政区域。本文首先论述都督府政区与州政区间的关系,强调两者是上级与下级的统属关系,绝非同级政区之并列关系,并历述都督府政区的诸多特征。接着重点探讨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变化和建制沿革。继而论述唐代后期都督府制与节度司制的沿革关系,认为就管理职权而言,两者是前后继承关系,节度司政区系取代都督府政区而兴起;就机构实体而论,两者则是主从同时并存之关系,从而使都督府建制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地位更为明确。

  • 标签: 唐代 都督府政区 地方高级行政区划建制 纵向结构层次
  • 简介:本文着重论述唐代河曲地域4个都督府政区的建制沿革、管区变迁和府际边界的基本位置.河曲4府的建制沿革可分作武德至贞观、永笑至景云、先天至天宝3个阶段.天宝年间河曲4府辖区相对稳定,灵府管2正州、7羁縻州,夏府管4正州、9羁縻府及1羁縻州;胜府管2正州;丰府管1正州.灵府与丰府的边界线实际在今库布齐沙漠(唐时库结沙)西段中部,再由此逶迤往西抵达黄河与乌加河的分汊处;夏、丰2府的边界实际位于今库布齐沙漠东段中部一线,亦即唐代"胡洛盐池"北面、纥伏干泉东西一带(今杭锦旗北部),边界向东抵达一条北流注入黄河的小河西岸;麟州与胜州的边界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南流之窟野河与北注黄河之母化河、虎嘶太河的东西走向的分水岭上,向东越过黄甫川上游而达黄河西岸;夏府与安北府直管区的边界应在今北流入黄的几条小河的发源地,即自巴龙梁向西延续的分水岭高地.

  • 标签: 都督 河西 政区 唐代 建制 边界线
  • 简介:辛亥各省光复,防奸锄奸成为重要任务。由于坊间传闻、媒体报道以及别有用心者的攻诋,加上汉奸罪是政治而非法律术语,使得锄奸范围事实上大为缩小,汉奸问题却看似乱象纷呈。实则以沪军都督府为代表的各省军政权和南京临时政府,都力求在确保政权稳固和树立文明形象之间取得平衡,分设了侦缉和执法机构,相互制约,严格掌控汉奸的指认及处置,有效地防止了滥捕乱杀。而政坛变幻波谲云诡,昔日的汉奸不断转身成为共和的元勋,判断汉奸的尺度差异,不但造成各地光复政权之间的裂痕,而且使得领袖与基层出现严重分歧,考验着革命党的政治伦理。

  • 标签: 汉奸 辛亥革命 光复政权 沪军都督府
  • 简介:熊津都督府是唐、罗共灭百济后唐朝在百济故地建立的五个都督府之一。本文以历任熊津都督为线索,探讨了熊津都督府从初置时的羁縻府到唐朝在百济故地的军事驻地,又到羁縻府的性质演变过程;从唐朝对百济态度的转变入手,考察其对高句丽的战略由主要从北线出击到南北夹击的转变。作者认为,导致唐、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唐朝令新罗割还其所占领的"百济旧地",并欲将整个"百济旧地"(即"高句丽南境"及百济故地)与高句丽做通盘考虑,使之同归安东都护府治下。这影响到新罗的既得利益,因而直接激起了新罗的反抗。

  • 标签: 熊津都督府 百济 安东都护府 羁縻府 刘仁轨 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