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2—2009年夏,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及其周边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物种多样性、用途或特性以及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标本593份,并对采于该区的214份馆藏标本进行了统计,野生食用菌共计35科61属134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该区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贸易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有28科39属95种(含变种、变型)。迄今普洱共计有野生食用菌38科67属155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所含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种数的10.97%;红菇科(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皆为16种,共占总种数的20.65%,灵芝菌科(Ganodermataceae)有11种,占总种数7.1%。在这些类群当中,木耳属(Auriculari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蚁巢菌属(Termitomyce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属的42种真菌为普洱市场上最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总种数的52.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其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从而使普洱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类群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简介:摘要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习俗水平阶段,学生的道德观念易受外界影响,且该阶段的道德观常扎根于学生成长过程之中,因此在该阶段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而食品伦理作为一门围绕食品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能通过改变学生食品道德思维进而使学生从小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本文以小学的《科学》教材为载体,以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为出发点,提出食品伦理原则的教学方案,以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食品伦理观念及良好的道德意识。同时,也为小学阶段开展食品伦理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