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应用全置入式药物输液泵治疗中晚期肝癌是肝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及配合肝癌切除术后的巩固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置泵给药比单一用肝动脉给药效果为好。我们1993~2003年间收治34例,现就有关置泵的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手术后置入门静脉泵进行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行根治性手术的9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7例患者中经门静脉泵化疗14例(门静脉泵组),经外周静脉化疗33例(外周静脉组),术后未接受化疗患者50例(对照组)。三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泵组和外周静脉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虽然两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门静脉泵组对于肝内转移灶的控制优于经外周静脉的全身化疗,其各项化疗副反应几乎都低于经外周静脉组。结论门静脉置入泵化疗可改善ICC患者手术预后,尤其是对肝内转移灶的控制效果较好,并且可减少全身化疗副反应。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8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患者测定门静脉压力梯度及其对普萘洛尔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术后第3天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基线压力平均为(15.1±11.2)mmHg。对普萘洛尔有反应者15例,剂量增至100 mg/d仍无反应者13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降压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存在量效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癌栓与血栓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变解剖部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癌栓组)和1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5mm厚度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行3D重建。观察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及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比较癌栓和血栓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的密度差异。结果癌栓组中,CT平扫12例呈低密度并血管增粗,6例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癌栓均呈不均匀强化、15例可见滋养血管影,门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9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均呈低密度;18例门静脉癌栓均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仅6例累及门静脉主干。血栓组中,CT平扫3例呈等密度,3例呈低密度,6例呈稍高密度;CT增强扫描血栓均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血栓部位无对比剂充盈;12例中,11例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6例血栓延伸至左叶或/和右叶门静脉分支。门静脉癌栓和血栓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癌栓密度明显高于血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癌栓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的概率明显高于血栓,而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概率明显高于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结合MSCT平扫及3D重建技术,能客观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影像特点及其累及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最佳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DSA或临床最终证实的CTPV患者的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进行三种层厚及间隔重建,A组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mm;B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0.625mm;C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并且应用3D后处理软件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血管成像。结果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独立盲法阅片后认为三组重建层厚及间隔图像中B组为最佳选择的比率分别为92%与96%。MIP图像后处理均清楚显示CTPV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率100%。VR成像显示率48%。本组全部病例均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全部显示侧支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进行层厚1.25mm,间隔0.625mm的重建,并结合多种3D后处理技术(MPR、MIP、VRT)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CTPV的总体改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
简介:目的探讨9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行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其中5只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相点门静脉压力和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95%(38/40)的大鼠存活。结扎侧肝叶进行性萎缩,非结扎侧肝叶占全肝质量的比例随时问推移而增加,12h内增加较缓慢,仅为10.75%;而1~5d则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达到27.57%;7~28d达到平台期,缓慢增加到32.37%。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1.8)etnH2O(1cmH2O=0.098kPa);结扎后立即升高,12h达到高峰(15.8±2.7)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P〈0.05);1~28d由(13.6±2.3)cmH2O逐渐下降为(9.3±2.0)CmH2O。术前大鼠PCNA阳性细胞计数为7%±3%,术后12h至3d由14%4-5%上升至21%4-6%,第5天达到高峰为26%±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大鼠肝脏和术后各时相点大鼠未结扎侧肝脏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大鼠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d呈正相关(r=0.913,0.896,0.908,P〈0.05),在术后14d时相点呈负相关(r=-0.926,P〈0.05)。结论大鼠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质量;肝再生以肝细胞增殖加速为主,而非肝细胞凋亡减少;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行肝脏灌注检查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点相对应的肝实质及脾脏实质CT值,运用 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门静脉峰值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门静脉峰值时间和腹主动脉峰值时间呈正相关(P<0.05);肝硬化患者和非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峰值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门静脉峰值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和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有着紧密联系,可用其指导设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4月到2024年4月期间在本医院进行肝脏灌注检查的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非肝硬化患者,分别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腹主动脉峰值时间、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门静脉峰值时肝脾实质的增强CT值并分析影响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门静脉峰值时间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据此优化扫描延迟时间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