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栓塞VTE)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机械通气障碍、侵入性操作、活动限制、下肢长骨骨折、药物因素等;根据患者具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弹力袜、间歇气动压迫装置等机械预防,机械预防,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栓塞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栓塞VTE)包括深静脉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尚缺少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石,也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措施。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肠道外抗凝和肠道内抗凝,前者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后者则是指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药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探讨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与肺栓塞临床问题,包括成因、诊断要点、护理措施等等,主要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了40例腹部术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发现,2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并发,10例同时出现了下肢深静脉与肺栓塞并发。通过对2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并发患者临床治疗可以看出,20例患者均为单侧肢体患病。通过对其超声检查发现,早期性的抗凝治疗可以保障期顺利出院。10例同时出现了下肢深静脉与肺栓塞并发的患者具有典型的胸部症状,心电图以及血气出现改变。另外,10例患者D-二聚体表现出阳性,7例超声检查肺动脉压呈现异常结果。在行肺栓塞溶栓以及抗凝治疗以后,9例患者顺利出院。

  • 标签: 腹部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静脉栓塞VTE)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机械通气障碍、侵入性操作、活动限制、下肢长骨骨折、药物因素等;根据患者具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弹力袜、间歇气动压迫装置等机械预防,机械预防,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栓塞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66例非手术患者,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的护理。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非手术治疗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前,骨科大关节术后静脉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预防常用药物为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葵钠等)或维生素K拮抗剂等,通常膝或髋关节置换术后至少抗凝10d,髋关节置换术后延长抗凝35d可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尽管目前的预防措施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但髋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仍有较高的VTE发生率,髋关节或膝关节手术后3个月内有2%~3%的病人出现症状性VTE.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口服抗凝药 预防效果 手术后 髋关节置换术后 骨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形成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静脉管疾病,病因复杂,其临床症状及预后与发病部位及原因有密切关系。本文现结合一例具体病例分析一下剖宫产术后颅内静脉形成的原因,以便为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 颅内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对于骨折病人患肢活动常常是极受限制的,活动量少,加之骨折导致血液循环差,极易发生下肢静脉,出现血栓后常常会发生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增高,若出现栓子脱落,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护理问题。

  • 标签: 下肢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案效果与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9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29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中,有显著效果的21例,好转8例。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肺血栓栓塞患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血栓栓塞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PTE)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的44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TE患者存在易患因素,以下肢深静脉形成为最常见,其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CT肺动脉造影(CTPA)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早期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提高对PTE的认识对及时准确诊断PTE具有重要意义;CTPA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应严格按指南进行。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的具体疗效。方法近年来本院收治了数十例急性DV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除少部分采用药物治疗外,其他人员均采用溶栓治疗。观察分析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痊愈有23人,显效有14人,有效有11人,无效有9人。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住院时间为7-11d。随访半年后,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仅9例血栓复发。结论静脉置管溶栓疗法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DVT的最佳选择。

  • 标签: DVT 胫后静脉 腔静脉滤器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我院下肢深静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下肢深静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69.57%。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观察,对下肢深静脉介入治疗患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DVT)是细致术后常见的并发,可能会造成患者严重的损伤,出现致残后果以及死亡1。近年来,DVT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下肢术后DVT的形成十分重要。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3月对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的预防了DVT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下肢手术 深静脉血栓 原因 预防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