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探讨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五年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4562例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五年平均剖宫产率为66.5%,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疤痕子宫为前4位剖宫产主要指征。结论剖宫产率上升其原因有科技进步的一面,也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应加强孕期宣教和高危孕产妇监护,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减少剖宫产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前剖宫产率的现状,以及剖宫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54例产妇各分娩方式(顺产、助产、有指征剖宫产及无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和常见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并比较近期母婴预后。结果(1)剖宫产率为48.65%,其中无医学指征者149例,(16.51%);顺产率(50.10%),阴道助产率1.29%。(2)职业劳动量小、文化教育水平高的人群剖宫产率高,共109例,占无医学指证剖宫产(73.154%)(p<0.01);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有医学指征剖宫产196例,>35岁以下者(p<0.01)。(3)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因素主要为头盆不称183例、胎儿窘迫256例、胎位异常(臀位或横位)78例、巨大儿83例、妊娠并发症115例、骨产道狭窄21例等。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由多种因素导致。对手术指征的把握依地区医疗水平、群众生活背景、产妇职业、年龄、围生期发病率的不同而不同。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并未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发病率。医护人员应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医患沟通以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高剖宫产率。
简介:黑龙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繁殖群体由鄂霍次克海经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干流洄游至我国境内即分成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个地理群体。过去大麻哈鱼洄游至我国时婚姻色均较浓艳,但近十年来发现洄游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部分个体婚姻色浓艳,部分婚姻色很浅或无色。为了揭示婚姻色浓淡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大麻哈鱼繁殖适应性的指征作用,笔者于2011年9月20~29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回归繁殖群体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样品94尾,将其划分为婚姻色浓艳个体组(红色度a+值〉13)和浅淡个体组(红色度a赤〈7),进行了两群组间的繁殖生态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浅淡个体的成熟系数(CSI)、卵径、卵重、年龄、体长和体质量均小于浓艳个体,且差异极显著(P〈0.01);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绝对繁殖力显著小于浓艳个体(P〈0.05);但二者的肥满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两群组间各繁殖生态参数间相关关系的差异分析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性腺发育落后于浓艳个体,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繁殖适合度低于婚姻色浓艳个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湖南省孕产妇死亡中剖宫产术的指征,以及导致剖宫产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2009~2010年间死亡孕产妇中剖宫产指征及死因,并对全省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①湖南省2009~2010年阴道分娩孕产妇死亡率与剖宫产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孕产妇死亡中剖宫产指征居首位的是妊娠高血压疾病以及瘢痕子宫,均为17.57%。③剖宫产孕产妇死亡的首位死因为产科出血(30.41%),且80%发生在县、乡两级医院。结论剖宫产可能导致的不安全因素应引起社会以及医护人员的重视。采取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避免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加强县乡两级人员培训,严格剖宫产的技术准入等措施降低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率。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120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h及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h及30d后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4%和6.1%对照组分别为:12.2%和18.5%,两组患者36h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及显著血小板减少。结论NSTE-ACS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但增加轻微出血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