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发生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对住院行剖宫产术孕妇151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分娩总数3215例,剖宫产率为47.15%,非医学指征(社会心理因素)剖宫产率14.99%,其中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358例(11.14%)、其家庭成员要求实行剖宫产124例(3.86%)。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分别显著高于产妇因素(8.96%)、头盆因素(5.19%)及宫内因素(4.82%)(P<0.01),与胎儿因素(13.19%)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剖宫产率(53.64%)显著高于经产妇(19.90%)(P<0.01),初产妇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也显著高于经产妇(9.87%)(P<0.01),初产妇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显著高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P<0.01),经产妇医学指征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9.87%,P>0.05)。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3%,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窒息、肺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40%。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心理因素,应严格剖宫产指征,开展有效的陪伴分娩和镇痛分娩等,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创造选择阴道分娩的良好社会环境,严格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指征剖宫产对泌乳二期延迟的影响。方法以40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阴道分娩组)以及400例非指征剖宫产产妇(剖宫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对产妇产前及产后24h、48h、96h的血清垂体泌乳素(PRL)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产后乳母泌乳始动时间并对比分析。结果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在产前以及产后96h的血清PRL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产后24h以及48h阴道分娩组产妇的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剖宫产组,且其泌乳始动时间显著短于剖宫产组,P均<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价值。结论非指征剖宫产可对产妇分娩后泌乳二期产生显著的延迟作用,临床应积极倡导自然分娩方式,以保证新生儿的母乳喂养。
简介:在围产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医生正为寻求更安全的分娩方式不断探索.自古以来,经阴道分娩一直是产科医生推举的,因为它首先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和孕产妇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对一些伴有产科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孕妇,阴道分娩又会增加危险.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剖宫产的安全性不断增强,极大地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但是,无限制地增加剖宫产指征,不仅增加了产妇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剖宫产本身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也会增多,如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问题,给产妇增加了机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近年来,子宫下段剖宫产率在国际性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甚一致,甚至在同一城市不同医院的剖宫产率也存在差异.剖宫产率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占相当大比例,其中产妇和家属惧怕产痛和害怕产程异常受的所谓"二茬罪",强烈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另一方面主要是医护人员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愿承担看护产程的风险,造成阴道分娩数下降;再者由于年轻的医生可以熟练地行剖宫产,而不能掌握阴道分娩并发症的处理技术.曾经有学者非常伤心地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产科技术的萎缩".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再次强调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简介:目前有些地方开展了减肥手术,到底哪些人需要做这项手术。最近,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有关学科组制定了《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2007)》。
简介:摘要连续统计了四年的剖宫产,对其指征进行了分析,剖宫产居高原因是人为因素、社会因素造成的,要想使剖宫产人数下降,必须要改变孕妇的错误认识,需要家庭社会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使分娩成为自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原因,制定相应控制对策。方法收集剖宫产病例共1680例,对剖宫产病历资料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3年~2007年)和B组(2008年~2012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两组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45.2%,而B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B组中社会因素上升到第1位。结论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从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