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关键点,研究动脉瘤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效果以及术中配合情况,为今后的动脉瘤手术提供可靠性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40例动脉瘤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体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在随访期间(2-12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在术后15天,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手术重新夹闭后,12个月恢复良好。结论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手术除可有效的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外,还可以减轻由于脑脊液和凝血块而造成的血管痉挛,若手术时期过晚,则会增加手术难度,失去治疗机会。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术应用于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精神症状,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查及心理辅导,尽早手术,降低风险。术后仔细进行身体器官及穿刺部位等护理评估,做好常见护理问题及术后并发症护理工作。结果有效及时的护理使患者尽快进行手术,降低风险,利于患者的康复。结论科学、专业、亲情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恐慌疑虑,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狭窄与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患者40人,行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将其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同时行磁敏感成像序列扫描,观察是否有CMBs。结果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发生CMBs人数分别为6人(15%)、20人(50%);动脉正常组、狭窄组未发生CMBs的人数分别为9人(22.5%)、5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狭窄组合并CMBs检出率较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脑微出血 磁敏感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基底动脉瘤患者48例,全身麻醉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安全性。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为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随访1个月~2年,均未新增神经功能缺失,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基底动脉瘤 介入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巨大蛇形动脉瘤(G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GSA行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GSA起源及其蛇形通道;结论GS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是诊断GSA的理想方法。

  • 标签: CTA 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脉瘤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经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存在动脉狭窄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对其经多普勒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老年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动脉呈异常流速,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及均值流速(Vm)呈减低趋势,而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呈增加趋势。结论经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及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迅速、可重复性好、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动脉瘤大部栓塞7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结论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介入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瘤体或者瘤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瘤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成窗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术后随访探究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血管内介入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远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45例患者栓塞成功率为97.78%,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89%;随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者正常生活80%,死亡率4.44%。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效果明显,复发率低,预后与栓塞程度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的动脉硬化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93例有动脉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颅核磁共振动脉成像(MRA)检查,根据头颅MRA结果分为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采用Pearson相关、BinaryLogistic分析周围动脉动脉硬化关系;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结果随着颈动脉硬化(CAS)及下肢动脉硬化(LLAS)程度的增高动脉硬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CAS组U值为1.87(P〉0.05),LLAS组U值为2.80(P〈0.05);CAS及LLAS与动脉硬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P=0.05)、0.21(P〈0.05);Logistic分析显示CAS及LLAS相对于动脉硬化的OR值分别为0.86(P〉0.05)和0.67(P〈0.05);CAS、LLA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57.80%(P〉0.05)、62.20%(P〈0.05),LLAS界值点为2级。结论LLAS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为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LAS≥2级有一定的预测动脉硬化的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下肢动脉 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肿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h患者感染率大于手术时间<4h的患者,P<0.05;伴有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无脑脊液漏患者,P<0.05;引流留置时间≥24h患者感染率高于引流留置时间<24h的患者,P<0.05。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及引流留置时间等因素是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须得到临床重视,加强预防。

  • 标签: 颅内肿瘤切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排螺旋CT在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65例疑似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并分析相关情况。结果经诊断,发现患者中有无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后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16例,胼缘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8例;经临床检查确认确诊60(92.31%)例、误诊4(6.15%)例,漏诊1(1.54%)例;患者疼痛评分(0.12±0.04)分,躯体化评分(1.03±0.11)分,焦虑评分(1.14±0.27)分,抑郁评分(0.13±0.18)分。结论多排螺旋CT在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3例动脉瘤行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结果本组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完全栓塞74例,次全栓塞27例,瘤颈残留2例。结论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使手术顺利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发生,运用循证护理程序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可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循证护理
  • 简介: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