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脑卒中患者人群与健康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探讨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5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组,选择8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脑卒中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对比健康组与脑卒中组的检测数据,脑卒中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同时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脑卒中患者中,健侧与患侧的上述血流参数差异不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脑卒中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存在明显改变,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减低,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升高,但在脑卒中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血流参数比较中,差异不大。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高危人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便早期预警和监测脑卒中病情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的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心脏手术后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情况、术后生理指标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1. 基本信息: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上无显著差异(P>0.05)。2. 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P>0.05)。3. 术后生理指标: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生理指标波动较小,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患者存在较大的波动,部分指标出现异常。4. 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生理指标稳定、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认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在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泊酚对无痛胃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间,选出在本院开展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400例,根据系统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应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麻醉,观察组35例应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镜时、麻醉结束后即刻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结果:麻醉前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在插镜时和麻醉结束后即刻的MAP、H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在咪达唑仑+芬太尼麻醉的基础上,复合丙泊酚可以维持无痛胃镜患者血流状态的稳定性,应用效果良好,可确保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疾病多以30岁-60岁的中年群体为主,在脑血管意外疾病当中,颅内动脉瘤发病率占据第三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占比是5-20/100000人,34%左右的患者都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对于此类疾病应该加强临床防治工作,本次就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期间实施瑞马唑仑的效果进行了临床研究。方法:主要以科室接收的病例进行筛选,共计是66例,患者入院时均给予各项检查,以检查结果和患者实际状况制定治疗方法,全部给予介入治疗,在给患者治疗前执行麻醉诱导,使用药物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库溴铵,治疗期间持续泵注瑞马唑仑及瑞芬太尼,以瑞马唑仑使用剂量对患者实施分组,每分钟体重每千克0.3 μg,确定是低剂量组,每分钟每千克给予0.45 μg,归为中剂量组,每分钟每千克控制在0.6 μg,纳入高剂量组。对此次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结果:各小组患者HR、SpO2 、EtCO2各指标无显著区别;相比较来讲,栓塞时,高剂量组患者MAP 显著降低,手术结束30分钟,该组患者的MAP 为升高状态。每个小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方面无较大的区别;对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进行评估,低剂量组剂量相对偏低(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期间,麻醉维持药物的选择,运用瑞马唑仑能够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处于稳定状态,保持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支架术后脑血流变化及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进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后常规护理及个性化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术前术后的血流速度、脉动指数等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速度显著增加,脉动指数下降,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有效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术后干预显著改善血流状态。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患者全麻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65岁,择期行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右美托咪啶+艾司氯胺酮组(D+K组),每组40例。入室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 ,10min泵注完成,调整0.2-0.8μg·kg ·h 维持。诱导药物D组为舒芬太尼,D+K组为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余均为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记录入室(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插管5分钟(T4)、手术开始(T5)、拔管前(T6)、拔管后5min(T7)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比较2组拔管时间、拔管及拔管后呛咳和躁动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情况。结果 T2、T4和T5时间点D+K组MAP和HR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相比,D+K组全麻诱导期间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及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组拔管及拔管后呛咳、躁动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应用艾司氯胺酮能使老年患者全麻时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过程更加平稳。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沙枣叶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包括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沙枣叶提取物高、中、低(500mg/kg、250mg/kg、125mg/kg)剂量给药组,每组10只;运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脏模型,平衡时期持续灌注K-H 液,待稳定后再灌注沙枣叶提取物,实时测量冠状动脉流量,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仪测定大鼠心肌收缩力,分离右颈总动脉,记录指标心率(HR)。结果:沙枣叶提取物可增加心脏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功能。结论:沙枣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离体心脏心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隔物灸法护理颈椎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入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隔物灸法护理。对比颈部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VAS评分对比,P>0.05。两组护理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VA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物灸法护理颈椎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调节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PiCCO监测,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相关性,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监测CVP、GEDI和EVLWI等指标变化。结果:GEDI与EVLWI有显著相关性(r=0.355 , P=0.01 ) ,CVP与GEDI及EVLWI相关性差(r分别为0.113、-0.08,P分别为0.114,0.268)。结论:在CVP的基础上结合GEDI和EVLWI,动态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前负荷和肺水肿的情况,可以更好地进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复苏的液体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苯磺酸瑞马唑仑(Remimazolam)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瑞马唑仑因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快速起效、短半衰期及持续输注半衰期短且恒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近年来在麻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用于诊疗性操作镇静时,瑞马唑仑的镇静效能高于咪达唑仑,但低于丙泊酚。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瑞马唑仑与传统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的应用效果,重点评估其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论:相较于丙泊酚,瑞马唑仑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循环更加稳定,低血压发生率更少,插管反应更轻,安全性良好,瑞马唑仑注射痛发生率更低,用于全麻诱导患者更舒适,循环更加稳定,低血压发生率更少,插管反应更轻,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是当今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其对患者病情恢复和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分析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液体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患者生理指标、临床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指导液体管理决策,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然而,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操作上的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在麻醉科临床实践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预防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连续、动态地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等关键指标。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有创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根据监测结果,麻醉医生可以实时调整麻醉药物用量、补液策略以及使用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结果:通过精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麻醉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异常情况,从而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此外,血流动力学监测还能帮助医生预测并提前干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结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在麻醉科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麻醉质量、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手段。因此,麻醉科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监测与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