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血运重建
  • 简介: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 标签: 颈内动脉 临界闭塞的狭窄 接近闭塞 不全闭塞 闭塞前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再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标签: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影像评估 神经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开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6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作为对象,均对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开通,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累计8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76%,并发症均获得有效治疗,且随访至今患者支架在位良好、血流通畅。结论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开通的效果良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内治疗开通 颈内动脉 慢性闭塞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脑组织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常表现为无症状认知损害。即使采用最佳药物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卒中和认知损害风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再通治疗能降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但能否改善认知功能还存在争议。文章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其及对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脑缺血 认知障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管重建术 支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D对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我院2004年~2013年TCD诊断的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诊治的病例。结果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增厚29例,颈动脉见斑块16例。6例经颈椎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均具有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及频谱特征。5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结论TCD检查对于诊断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在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血流参数上有很高的特异性,对指导预防及早期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TCD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频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闭塞段后行闭塞段支架成形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颈内动脉。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行支架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并取栓和(或)支架植入复合术的血运重建再通的成功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1周和术后1周内行CDFI和TCCS检查.分析比较术前颈内动脉近段及远段内径、闭塞管腔内病变回声、责任斑块长度、交通支开放(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与否等因素对复合手术血运重建再通成功性的影响.结果78例患者复合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8.2%(61/78).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均是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成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9,95%CI:0.045-0.604,P=0.007;OR=0.164,95%CI:0.009-0.501,P=0.008).结论闭塞管腔内的回声性质、眼动脉方向的逆转与颈内动脉闭塞后血运重建的再通率密切相关.CDFI与TCCS联合评估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取栓 支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新的颈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标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入院并接受血管内再通介入治疗的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95例,并根据脑血管DSA结果作为依据的分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4,Ⅰ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血流逆向灌注,颈动脉颈段远端或岩骨段以远显影;Ⅱ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海绵窦段以远显影;Ⅲ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动脉段以远显影;Ⅳ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交通段以远显影,对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细节、病变分、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定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使用方差分析,否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主要安全结局是术后30 d内的任何卒中事件或死亡。结果95例患者中,67例(70.53%)再通成功。在4组临床分中,介入手术再通率在Ⅰ~Ⅳ中分别为92.31%(36/39)、81.82%(18/22)、47.83%(11/23)和18.18%(2/11),再通率逐渐降低,这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7,P<0.001)。手术并发症率4依次为5.13%(2/39)、13.64%(3/22)、21.74%(5/23)和9.10%(1/1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11%(2/95),无其他严重卒中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对合理选择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分中的Ⅰ和Ⅱ患者具有较高的介入再通率,而Ⅳ则再通率明显低,根据新的血管造影分标准,可提供对手术难度的分层评价,对更有效的筛选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颈内动脉 闭塞 血管内治疗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侧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侧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侧支、后交通动脉侧支、眼动脉侧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侧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侧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侧支、硬脑膜-软脑膜侧支、新生血管。Ⅰ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双侧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双侧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混合15例(35.7%)。结论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侧支循环代偿模式分,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本文对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及治疗做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作出相应的贡献,更多的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超声诊断 动脉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内动脉闭塞术后患者失禁性相关性皮炎(IAD)的护理方法。方法在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3月21日收治的一例颈内动脉闭塞术后患者,针对失禁性皮炎予针对性结构化护理流程护理。结果术后第15天,失禁性皮炎由原来的中度继而愈合的临床症状。结论对颈内动脉闭塞术后失禁性皮炎患者进行结构化护理流程的护理,伤口快速且良好的愈合。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术后 失禁性相关性皮炎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