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浓度草酸刺激对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损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按照是否用草酸干预将HAECs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用30、100、200、300 μmol/L浓度草酸干预细胞不同的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A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钙含量;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可显著抑制HAE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48 h后,HAECs胞内钙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分别P<0.05、P<0.001、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0 μmol/L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S期占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slc26a1、slc26a5、slc26a11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的p-JAK2和p-ST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高浓度草酸可能通过转运体slc26a1、slc26a5、slc26a11进入HAECs发挥抑制内皮增殖、升高细胞内钙含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草酸可能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尿毒症毒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ECs、EMPs及IL-6、TNF-α的水平,同时在疾病各个时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动态监测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情况。根据研究对象对IVIG敏感程度,选取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18例IVIG敏感型川崎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病程中出现CALs与否分为CALs组5例、NCALs组4例,总结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CECs、EMPs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CECs、EM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在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略低于急性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以上指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观察组CEC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691,P<0.01;r=0.584,P<0.01);观察组EMP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714,P<0.01;r=0.799,P<0.01)。(4)观察组中CALs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均高于同期NCA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两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CECs、EMPs水平变化与全身中小血管炎密切相关,考虑外周静脉血CECs、EMPs检测可能有助于对川崎病患者出现IVIG不敏感的早期预测,有助于对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疗效评估及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判断。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通脉胶囊时动脉粥样硬化(AS)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实验性家兔AS模型,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A2(TXA2)含量.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斑块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通脉胶囊可使血清MDA降低、NO升高和血浆ET、TXB2(TXA2)含量降低,6-酮前列腺素F1α(PCI2)升高,并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VCAM-1表达降低.结论:通脉胶囊抗AS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血栓、调节血管舒缩及抗粘附作用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院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的始动环节。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 VEC)是衬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作为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屏障,血管内皮细胞是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血管损伤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为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本文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入手,阐述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及瑞舒伐他汀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颈动脉斑块、炎性细胞因子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组(30例)和瑞舒伐他汀组(30例),分别给予口服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及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三耽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分泌性雜月旨酶A2(secretoryphospholipaseA2,sPLA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及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变化情况,并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査量表(SF-36)评估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氣伐他汀钠缓释片组及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斑块大小、IMT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IMT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厚度、数量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组有效率为76.7%,瑞舒伐他汀组有效率为6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s-CRP、sPLA2、IL-6及CECs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组治疗后降低优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2组治疗前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均差�